字好书
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

《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

时间: 2025-05-07 22:26:33

诗句

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

清韵谁敲,不是犀椎是凤翘。

只应长伴端溪紫,割取秋潮。

鹦鹉偷教,方响前头见玉萧。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26:33

原文展示:

《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
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
清韵谁敲,不是犀椎是凤翘。
只应长伴端溪紫,割取秋潮。
鹦鹉偷教,方响前头见玉萧。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的意思是:土花曾经染过湘娥的黛眉,铅泪却难以消散。是谁在敲打那清韵?不是犀角的琴声,而是凤求凰的悠扬。只应长伴那端溪的紫色水,割取秋潮的涟漪。鹦鹉在旁偷教,才让人听到前方传来的玉箫声。

注释:

  • 湘娥:指的是美丽的女子,常用来形容妆扮得很美的女性。
  • :指的是用来描绘眉毛的黑色材料,通常是指眉笔。
  • 铅泪:指因思念或悲伤而流下的泪水,铅色暗示沉重的心情。
  • 清韵:清雅的乐音。
  • 犀椎:犀角制成的乐器,象征高雅的音乐。
  • 凤翘:古琴的一种,象征美丽的音律。
  • 端溪紫:指的是端溪水的紫色,端溪是著名的产茶地,水质清澈。
  • 秋潮:指秋天的潮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换。
  • 鹦鹉:象征聪明的鸟,能模仿声音,这里指代音乐的传递。

典故解析:

  • 湘娥:源自古代诗词中描述的美丽女子,多用来形容嫦娥等神话人物。
  • 犀椎与凤翘:常用来象征古琴的高雅和音韵,表现出对音乐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纳兰性德,字容若,号靖庵,清代著名词人,生于1640年,卒于1685年。其词风清新脱俗,情感真挚,善于描绘内心情感与自然景物的结合。

创作背景:这首词创作于纳兰性德生活的动荡时期,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内心的挣扎与思考通过细腻的意象得以体现。

诗歌鉴赏:

《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是一首蕴含深厚情感的词作。在这首词中,纳兰性德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忧伤的美景。开头提到“土花曾染湘娥黛”,这句展示了情感的深邃,似乎是对往昔的追忆。湘娥的黛眉在土花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动人,却也暗示了内心的无奈与痛苦。

“铅泪难消”一句,进一步加深了情感的浓度,铅泪象征着沉重的悲伤,流淌不息,难以抑制。接下来的“清韵谁敲”,引出了对美好音乐的渴望,犀椎与凤翘的对比不仅展现了音乐的优雅,也反映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只应长伴端溪紫,割取秋潮”,这句则描绘了自然与内心的交融,端溪水的紫色象征着高雅与纯净,秋潮则象征着时光的流逝。最后一句“鹦鹉偷教,方响前头见玉萧”,以鹦鹉的聪明与音乐的回响,结束了整首词,给人以希望与憧憬的感觉。

整首词情感丰富,语言优美,意象深邃,展现了纳兰性德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土花曾染湘娥黛:回忆往昔,土花的痕迹使湘娥的黛眉更加动人,引发思绪。
  2. 铅泪难消:铅色的泪水象征沉重的心情,难以抑制的悲伤。
  3. 清韵谁敲:在孤寂中问道,谁在敲打那清雅的乐音,表现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4. 不是犀椎是凤翘:对比犀椎与凤翘,展现出追求高雅音乐的情感。
  5. 只应长伴端溪紫:伴随端溪的紫色水流,象征高雅与纯净。
  6. 割取秋潮:象征时光的流逝,表达对自然变化的感受。
  7. 鹦鹉偷教:鹦鹉象征聪明,暗示音乐的传递与交流。
  8. 方响前头见玉萧:音乐声传来,似乎在召唤,留给人无限的想象。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泪水比作铅,形象地表达了沉重的心情。
  • 对比:犀椎与凤翘的对比,体现出音韵的高雅。
  • 意象:通过自然景物传达情感,展现了诗人的细腻观察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内心的挣扎,展现了对往昔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表达了深沉的情感与对美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湘娥:象征美丽,寄托了对美好女性的向往。
  • 铅泪:象征悲伤,体现了内心的沉重。
  • 清韵:象征音乐的高雅,反映了对美好音律的追求。
  • 端溪紫:象征高雅与纯净,传达对自然的赞美。
  • 秋潮: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换,表现出对变化的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词中提到的“湘娥”指的是?

    • A. 一种花
    • B. 美丽的女子
    • C. 一种乐器
  2. “铅泪难消”中的“铅泪”象征什么?

    • A. 快乐
    • B. 悲伤
    • C. 惊讶
  3. 词中提到的“凤翘”是什么?

    • A. 一种鸟
    • B. 古琴
    • C. 一种花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纳兰性德的《采桑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慨,但李清照更为细腻、柔情,而纳兰则更多了一份深沉与哲思。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纳兰性德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概论》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饮王倅宅 晓出西门问程庐山因怀云翁 记仙女三绝 其一 寄庐山道士二首 其二 闻笛 其一 瓶蕉花 石竹花 月丹花 蘋花 罂粟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倚开头的成语 旡字旁的字 面字旁的字 肀字旁的字 灾氛 克字旁的字 人多手乱 佳夕 兵爪 为好成歉 巧取豪夺 云雨高唐 影影 彑字旁的字 电功率 路见不平,拔剑相助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