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2 07:36: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07:36:06
原文展示:
崧庵视我亦诸孙,已矣无从作九原。每听先生谈旧事,恍如秉烛对羌村。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崧庵先生看待我就像看待自己的孙子一样,但现在他已经去世,我无法再向他请教。每次听到先生谈论过去的事情,我仿佛手持蜡烛,与他一起在羌村中漫步。
注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格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也有不少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这首诗是他对已故老师李袁州的怀念之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李袁州去世后,赵蕃回忆与老师的交往和教诲,表达对老师的深切怀念和无法再学习的遗憾。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情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已故老师的深切怀念。诗中“崧庵视我亦诸孙”一句,展现了老师对诗人的关爱和期望,而“已矣无从作九原”则流露出诗人对老师去世的无奈和悲痛。后两句通过“每听先生谈旧事”和“恍如秉烛对羌村”的对比,既展现了诗人对老师教诲的珍视,也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怀旧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已故老师的深切怀念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珍视。通过对比老师的关爱和去世后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的“崧庵”指的是谁? A. 诗人的老师 B. 诗人的朋友 C. 诗人的家人 答案:A
“已矣无从作九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老师的感激 B. 对老师的怀念 C. 对老师的无奈 答案:C
“恍如秉烛对羌村”中的“秉烛”比喻什么? A. 夜晚的活动 B. 对过去的怀念 C.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