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2:55: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2:55:19
忆江南·辛巳清明 其四
作者: 陆震 〔清代〕
清明节,布谷已先鸣。
小县人饥思乐岁,
平畴雨足好春耕。
水旱莫相惊。
在清明节这天,布谷鸟已经开始鸣叫。小县城的人们在饥饿中思念丰收的年岁,平整的田地因为雨水充足而适合春耕。无论是水灾还是旱灾,都不必惊慌。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清明节是一个富有文化意义的节日,象征着春天的来临与祭扫先人,布谷鸟的鸣叫也意味着春耕开始,是农民们辛勤劳作的时节。
作者介绍:
陆震(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描写自然与社会。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以民生为题材。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明节,反映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渴望和对丰收的期待。清明节的到来,正是春耕的重要时节,体现了农民们对天气和水源的关注。
这首诗通过清明节的到来,传达了农民对春耕的期待与忧虑。开篇提到“布谷已先鸣”,不仅描绘了一幅春天的画面,更象征着新的开始。诗人通过“饥思乐岁”表达了小县人对丰收的渴望与不安,正如他们在春耕时面对的不确定性。接着“平畴雨足”,描绘了雨水充足的田地,预示着良好的耕作条件。最后一句“水旱莫相惊”,则是一种对自然灾害的淡定与从容,表现了农民在艰难环境中依然保持的乐观态度。这种情感在诗中反复流露,展现了农民对自然的敬畏与顺应,以及对生存的希望与执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了对仗与象征等手法,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表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希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清明节为背景,展现了农民对春耕的期待与对自然的敬畏,传达出一种朴实而深沉的生活哲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清明节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A. 祭扫先人
B. 冬天的结束
C. 夏天的来临
D. 秋天的丰收
“水旱莫相惊”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恐惧
B. 从容
C. 忧虑
D. 绝望
诗中提到的“布谷已先鸣”象征着什么?
A. 冬天的到来
B. 春天的来临
C. 秋天的丰收
D. 夏天的炎热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陆震的诗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在描绘生活的情感,但前者更关注民生与自然,而后者则侧重于个人的豪情壮志。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