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7:50:52
原文展示:
湖口西江外,庐山已目前。
太虚藏不极,彭蠡浸无边。
五老宁行地,香垆自供天。
芝田隔人世,应有读书僊。
白话文翻译:
在湖口西边的江水之外,庐山已经映入眼帘。
那无尽的太虚似乎藏匿着无限的奥秘,彭蠡湖的水面广阔无边。
五老峰在宁静的土地上,香气四溢的香炉为天上供奉着香火。
那隔绝于人世的芝田之地,应该有专心读书的仙人存在。
注释:
- 湖口: 湖口是指长江与鄱阳湖交汇的地方,特别是江西省的湖口县。
- 庐山: 庐山位于江西省,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 太虚: 指广阔的天空,寓意深远的哲理。
- 彭蠡: 彭蠡湖是古代的一处湖泊,象征着宽广的水面。
- 五老: 指庐山上的五老峰,因其形状如五位老人而得名。
- 香垆: 香炉,是祭祀时用来焚香的器具。
- 芝田: 指一种灵芝生长的田地,象征长生不老的仙境。
- 读书僊: 指专心读书或修道的仙人。
典故解析:
- 庐山: 在中国文学中,庐山常被用来象征高洁的品格和超脱的境界。
- 彭蠡: 传说中,彭蠡湖的水面辽阔,常作为无边无际的象征。
- 芝田: 在古代文化中,灵芝被视为长生不老的象征,常与道教文化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约1056-1128),字用之,号庐山居士,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著称,尤其擅长描绘山水风景。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诗人游览庐山时,表达他对庐山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和精神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描绘庐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超脱世俗的向往。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庐山在湖口西江之外的雄伟景象,展现出一种空灵和辽阔的感觉。接下来的句子则通过“太虚”和“彭蠡”这两个意象,进一步提升了诗歌的境界,表达了一种哲理的深度与精神的追求。
“香垆自供天”一句,描绘了五老峰的宁静与神圣,仿佛在进行天上的祭祀,展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最后一句“芝田隔人世”,则暗示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寓意着在喧嚣的尘世中,有一片净土供人修道读书。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感悟以及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湖口西江外:描述了地理位置,开启了诗的空间背景。
- 庐山已目前:强调庐山的壮观,给人以视觉冲击。
- 太虚藏不极:表达了对宇宙深邃的思考。
- 彭蠡浸无边:描绘了彭蠡湖的辽阔,增加了诗的广度。
- 五老宁行地:五老峰的宁静,体现了人迹罕至的清幽。
- 香垆自供天:暗示对神灵的敬仰,增添神秘感。
- 芝田隔人世: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应有读书僊:暗示隐士的存在,强调修道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太虚藏不极”,将宇宙比作无边的空间。
- 对仗:如“香垆自供天”,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意象:运用自然景物构建出理想的精神家园。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自然与人类精神的关系,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庐山:象征高洁、超脱。
- 彭蠡:象征广阔、无边。
- 五老:象征宁静与智慧。
- 香垆:象征祭祀与神圣。
- 芝田:象征长生与隐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庐山”位于哪个省?
-
“香垆自供天”中的“香垆”指的是什么?
-
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主要体现在诗的哪一句?
- A. 湖口西江外
- B. 太虚藏不极
- C. 芝田隔人世
- D. 五老宁行地
答案:
- A. 江西
- B. 香炉
- C. 芝田隔人世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庐山绝顶》 by 李白
- 《庐山谣》 by 王维
诗词对比:
- 李白的《登庐山绝顶》:同样描绘庐山的壮丽,但更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
- 王维的《庐山谣》: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入更多的哲理思考和人文情感。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庐山文化与历史》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