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寄介甫

《寄介甫》

时间: 2025-05-03 21:10:33

诗句

已推事业皆归命,空有文章自满家。

借使牛羊虽有责,岂于凤鸟独无嗟。

人留孟子皆非道,客议扬雄正自哗。

贤哲相望每千古,得逢犹说与时差。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1:10:33

原文展示:

已推事业皆归命,
空有文章自满家。
借使牛羊虽有责,
岂于凤鸟独无嗟。
人留孟子皆非道,
客议扬雄正自哗。
贤哲相望每千古,
得逢犹说与时差。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
我已经把事业推向了命运的安排,仅有的文章只是让我自满于家庭。如果说牛羊有责任,那么凤凰和鸟儿又怎会无怨无悔呢?人们赞美孟子的德行却并不符合真正的道理,客人们讨论扬雄的言论也只是喧嚷而已。历代贤哲相互仰望,然而在当今时代相逢时,却总有人说与时势不相合。

注释:

  • 事业:指的是个人的事业发展。
  • 归命:归顺于命运。
  • 自满家:只满足于在家中的文采。
  • 牛羊虽有责:比喻基层的责任与义务。
  • 凤鸟:传说中的凤凰,象征高贵。
  • 孟子:指孟子,儒家思想的代表之一。
  • 扬雄:指扬雄,汉代文学家,主张文采和才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令,宋代诗人,活跃于北宋时期。他的诗歌多表现出对人生态度的思考,文字简练,风格清新自然。王令的诗歌受到李白、杜甫等人的影响,常以哲理性和人文关怀为主题。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社会风气浮躁、士人追求功名利禄的时代背景下,诗人以严肃的态度反思当下文人的处境与命运,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同时表达了对历史贤哲的敬仰和对当代士人的失望。

诗歌鉴赏:

《寄介甫》是一首对比鲜明的诗歌,通过对古代贤哲与当代士人的对比,表现了王令对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开篇“已推事业皆归命”,揭示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暗示在事业追求上,许多事情似乎都被命运所左右,个人的努力常常无法改变既定的结果。接下来的“空有文章自满家”,则表达了诗人对那些只停留在表面文章、缺乏实质内容的文人的反感,隐含着对功利文化的批判。

在后半部分,诗人以“借使牛羊虽有责,岂于凤鸟独无嗟”进一步深化了这个主题。牛羊承担着生活的责任,而高贵的鸟类却没有怨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即使是高雅的追求也难免受到现实的束缚。诗中提到的“人留孟子皆非道”则表明,后人对孟子的崇拜往往是表面的,而真正的道理却被忽视。最后一句“得逢犹说与时差”,则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无奈感慨,贤哲们的思想虽被后人敬仰,但在当今的环境中却显得格格不入。

总之,王令通过这首诗,揭示了文人之间的精神困境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时代和命运的无奈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已推事业皆归命:事业的成败多归于命运的安排,表现出对命运的无奈。
  2. 空有文章自满家:仅仅有文章来满足自己的内心,反映出对表面功夫的不满。
  3. 借使牛羊虽有责:即使普通的牛羊也承担着责任。
  4. 岂于凤鸟独无嗟:高贵的鸟类难道就没有怨言吗?质疑高人一等的地位和责任。
  5. 人留孟子皆非道:后人对孟子的崇拜往往并不真正理解他的思想。
  6. 客议扬雄正自哗:对扬雄的讨论只是一种表面的热闹而已。
  7. 贤哲相望每千古:历代贤哲相互仰望,难得一见。
  8. 得逢犹说与时差:即使相逢,仍然会有“与时不合”的说法。

修辞手法:

  • 对比:牛羊与凤鸟的对比,象征着社会地位的两极。
  • 反问:质疑高贵者是否真的无怨无悔。
  • 典故:提及孟子和扬雄,增强诗歌的历史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对社会风气的批判,以及对历史贤哲的敬仰与对当代士人的失望,反映出一种深邃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牛羊:象征普通人的责任与义务。
  • 凤鸟:象征高贵与理想,但也暗示孤独。
  • 孟子、扬雄:典型的历史人物,代表了特定的文化价值与思想。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牛羊代表着平凡与责任,凤鸟则代表着追求与理想。孟子和扬雄则是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象征,反映出文化传承中的复杂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凤鸟”象征什么? A. 普通人
    B. 高贵与理想
    C. 责任
    D. 文章

  2. “已推事业皆归命”反映了什么样的态度? A. 对命运的相信
    B. 对事业的追求
    C. 对人生的无奈
    D. 对他人的批评

  3. “人留孟子皆非道”表达了对什么的看法? A. 对历史的赞美
    B. 对现实的不满
    C. 对自我的反省
    D. 对文人的崇拜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王令与杜甫的作品均表现了对时代的反思,但王令更侧重于对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困境。两者虽有不同侧重,但均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

相关查询

中秋闱中陪家贻上郑次公两主考公宴贡院 其二 中秋闱中陪家贻上郑次公两主考公宴贡院 和答凌玉见送兼怀沈绎堂之作 寄申三太史随叔时病假归里 登大伾同孙右汉 清明书感 舍弟晚至昭署 岳阳 庆江检详太夫人 其六 庆江检详太夫人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一支半节 丢三拉四 原虫 包含泣的词语有哪些 龍字旁的字 赏报 美人香草 蹑屐 福齐南山 青字旁的字 士字旁的字 命草 三至之谗 包含漠的成语 用字旁的字 贫难 門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