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6:38: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6:38:01
弱水无风到海山,慈容亲觐紫旃檀。
亭亭宝刹凌云近,湛湛清池漱玉寒。
橘熟独垂红万颗,竹迷曾莳碧千竿。
热官步武何容到,散秩须知第一官。
弱水无风流向海山,慈悲的面容亲近紫色的旃檀。
高耸的宝塔接近云端,清澈的池水洗涤着寒玉。
橘子成熟时独自垂挂万颗,竹子迷人曾经栽种百竿。
热情的官员步履何必到此,散职的人须知这是第一官。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描绘了一个清幽的观音院,反映出佛教文化的影响。诗中提到的紫旃檀和宝刹,都是佛教寺庙中常见的元素,代表了对佛教的尊重与崇敬。
作者介绍: 葛胜仲,宋代诗人,较为少见,诗作多描写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风格清新雅致,具备较高的文学价值。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宋代,正值佛教文化盛行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寺院的宁静与美丽,表现出对宗教与自然的敬仰。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观音院的宁静与美丽,体现出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崇敬。开篇以“弱水无风到海山”引入,诗人用“弱水”这一意象,表现出环境的宁静,接着“慈容亲觐紫旃檀”则指向了佛教的慈悲,暗示了信仰的力量。
接下来的“亭亭宝刹凌云近”描绘了高耸的宝塔,显示出寺院的雄伟,而“湛湛清池漱玉寒”则通过清澈的池水,传达出一种清凉与恬静的气氛。整个诗歌的意象交融,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给人以心灵的宁静。
最后两句则转向对热官步武的反思,表达出对世俗权力的淡薄,突显出诗人对内心宁静的向往。整首诗在佛教文化的背景下,传递出一种对自然、对宗教、对心灵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崇敬,以及对自然与内心宁静的向往,反映出诗人对世俗权力的淡薄与反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紫旃檀”是什么象征?
A. 自然的美丽
B. 佛教文化
C. 权力的象征
“亭亭宝刹凌云近”中的“凌云”意指什么?
A. 高耸入云
B. 附近的山
C. 云彩的颜色
诗歌最末两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世俗权力的反思
C. 对友人的怀念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白与葛胜仲在自然描写上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