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游梅坡席上杂酬

《游梅坡席上杂酬》

时间: 2025-05-07 17:17:15

诗句

花拥山头白,云翻日脚斜。

银蟾已照路,游客莫思家。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7:17:15

原文展示

游梅坡席上杂酬
作者: 李弥逊 〔宋代〕

花拥山头白,云翻日脚斜。
银蟾已照路,游客莫思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梅坡的美丽景色:山顶被白花环绕,云彩翻滚,阳光斜射在脚下。夜空中的明月已经照亮了道路,但即便是这样的美好景致,游人也不应思念自己的家乡。

注释

  • 花拥山头白:山顶的花盛开,花的颜色是白色的,形成了美丽的景象。
  • 云翻日脚斜:云彩翻滚,阳光斜射,描绘了天色的变化与动态的自然景象。
  • 银蟾:指明月,形象地将月亮比作一只银色的蟾蜍。
  • 游客莫思家:劝告游人不要思念自己的家乡,享受眼前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闻名。他的诗多关注自然景观及人情世态,常带有哲理深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游览梅坡时,正值春暖花开之际,诗人以自然景色激发思绪,感叹游子的孤独与美好景致之间的矛盾。

诗歌鉴赏

《游梅坡席上杂酬》是一首充满自然美感和哲理思考的诗。诗中前两句描绘了梅坡的美丽景色,"花拥山头白"与"云翻日脚斜"构成了一个生动的自然画面,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白色的花朵在青山绿水间点缀,给人一种清新而明亮的感觉。接下来的“银蟾已照路”则引入了夜晚的意象,月光照耀下的道路显得宁静而神秘。最后一句“游客莫思家”,则是诗人对游子的一个劝诫,尽管眼前的美景令人陶醉,但人们的心中常常会有对故乡的牵挂。

整首诗从春天的明亮过渡到夜晚的宁静,时间的流转与季节的变化在这里得到了体现。诗人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游子心境的理解与感同身受,令人在享受美景的同时,也引发对家乡的思考。这种美与思念的结合,正是诗歌给人带来的深刻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花拥山头白:描绘山顶白花盛开的美丽景象,给人以清新之感。
  2. 云翻日脚斜:云彩在空中翻滚,阳光斜射,展现出自然的变化。
  3. 银蟾已照路:月亮如同银色的蟾蜍,照亮了游人走的道路,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4. 游客莫思家:劝告游人享受眼前的美好,不要过于思念故乡。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银蟾,形象生动,使意境更为深远。
  • 对仗: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美好自然的赞美和对游子心境的理解,提醒人们在享受美景的同时,不必过于沉浸于对故乡的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美好与生命力,代表春天的生机。
  • :象征变化与自由,表现自然的动态。
  • 银蟾:象征夜晚与思念,代表游子心中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花拥山头白”中的“白”指的是什么颜色?

    • A. 黑色
    • B. 白色
    • C. 红色
    • D. 黄色
  2. “银蟾”在诗中指代什么?

    • A. 太阳
    • B. 明月
    • C. 星星
    • D. 云彩
  3. 游客在诗中应如何对待自己的家乡?

    • A. 思念
    • B. 忘记
    • C. 享受眼前
    • D. 归去

答案

  1. B. 白色
  2. B. 明月
  3. C. 享受眼前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下独酌》李白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但更加强烈;而李弥逊的《游梅坡席上杂酬》则是在美景中抒发情感,带有淡淡的哲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奉和幸江都应诏 奉和至寿春应令 和銮舆顿戏下(一作追从銮舆夕顿戏下应令) 奉和月夜观星应令 相和歌辞。怨歌行 赋得临池竹应制 奉和幽山雨后应令 相和歌辞。从军行二首 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 应诏嘲司花女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半间半界 包含绶的词语有哪些 飠字旁的字 殳字旁的字 鹵字旁的字 鬲字旁的字 犯人 狐埋狐扬 索莫 理纷解结 衣字旁的字 委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愿意 白话 净价 出夷入险 拈弓搭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