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将至水西登漠山休休庵少憩遂过白云

《将至水西登漠山休休庵少憩遂过白云》

时间: 2025-05-02 13:14:24

诗句

偶到灵山最上头,出檐高竹不知秋。

杖藜欲趁西溪月,未放闲身尽日游。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14:24

原文展示:

偶到灵山最上头,出檐高竹不知秋。
杖藜欲趁西溪月,未放闲身尽日游。

白话文翻译:

偶然来到灵山的最高处,屋檐下的高竹让我忘却了秋天的到来。
我手持拐杖,想要追逐西溪的明月,却没有放下悠闲的心情,尽情享受这一天的游玩。

注释:

字词注释:

  • 偶到:偶然来到。
  • 灵山:指灵秀的山,通常象征清幽雅致的环境。
  • 出檐:屋檐下。
  • 高竹:高耸的竹子,象征清高。
  • 杖藜:拄着拐杖,藜杖是一种用植物制成的拐杖。
  • 西溪月:指西边溪流上空的明月,象征美好的景致。
  • 未放闲身:没有放下悠闲的身心,意指享受当下的生活。

典故解析:

  •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灵山”常被用作隐逸、修身养性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崇尚文人的时代,他的作品多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流露出悠闲自得的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李弥逊游览灵山时,表达了他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宁静与闲适,体现了他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诗歌鉴赏:

李弥逊的这首《将至水西登漠山休休庵少憩遂过白云》通过描绘灵山的自然景色,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诗的开头“偶到灵山最上头”便让人感受到一种闲适与随意,似乎没有刻意追求的目的,反而是随心所欲的游览。接下来的“出檐高竹不知秋”,诗人通过高耸的竹子来表达他对季节更替的淡然,似乎在这幽静的环境中,时间的流逝已不再重要。

“杖藜欲趁西溪月”则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向往,手中的拐杖象征着他虽然有一些年纪,却依然心向自然,渴望追逐那月光下的美景。然而,最后一句“未放闲身尽日游”则道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他虽然渴望追逐,但却更享受这一刻的闲适与自由,这种矛盾恰恰是他对生活深刻理解的体现。

整首诗如同一幅山水画,描绘出了一幅宁静、优雅的生活画面,让人感受到诗人在自然中找到的平静和快乐。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偶到灵山最上头:表达了一种偶然的心态,强调了自然之美的随意性。
  2. 出檐高竹不知秋:通过竹子象征诗人对秋天的忽视,表明他身处一个与世无争的境地。
  3. 杖藜欲趁西溪月:表现了诗人对美景的向往,渴望融入自然。
  4. 未放闲身尽日游:最后一句则揭示了诗人的心态,享受当下的闲适与快乐。

修辞手法:

  • 比喻:高竹象征纯洁与清高,西溪月象征美好景致。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体现了诗人对韵律的把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无拘无束的向往,反映了诗人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山:象征高洁与隐逸的理想境地。
  • 高竹:清高、孤傲的象征。
  • 西溪月:美好景象,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向往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灵山”指什么? A. 高山
    B. 灵秀的山
    C. 平原
    D. 河流

  2. “杖藜欲趁西溪月”意指什么? A. 不想出去
    B. 追逐明月的渴望
    C. 拄着拐杖
    D. 不喜欢秋天

  3. 诗的整体情感基调是什么? A. 忧伤
    B. 悠闲自得
    C. 愤怒
    D. 恐惧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两者都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悠然态度,但王维的作品更强调孤独与沉思,而李弥逊则更显得随意与洒脱。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宋诗人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和陈必强韵 又和前韵十首 上浙西张帅十首 野花 寿湖南管仓五首 其二 和张王臣登清斯亭韵三首 寿湖南汪仓十首 挽黄承事三首 其三 上湖北赵司仓三首 挽李主簿长民二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石字旁的字 扫榻以迎 弄粉调朱 用字旁的字 示字旁的字 鸡鸣馌耕 举无遗策 俯仰随俗 声芳 月球车 聿字旁的字 踽踽凉凉 身入其境 单耳刀的字 绝代佳人 包含咙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