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3:38: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3:38:25
池鹤二首
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池中此鹤鹤中稀,恐是辽东老令威。
带雪松枝翘膝胫,放花菱片缀毛衣。
低回且向林间宿,奋迅终须天外飞。
若问故巢知处在,主人相恋未能归。
第一首:
高高的竹笼前没有伴侣,鸡群中却有着标志。
低头似乎害怕丹砂落下,晾翅时常疑心白雪融化。
觉得鸬鹚的毛色显得暗淡,苦恼于鹦鹉的娇声。
临风一鸣在思念着什么,怅望青天和水面遥远。
第二首:
池中这只鹤实在稀少,恐怕是辽东的老令威。
带着雪白的松枝翘着腿,放着花菱片装饰毛衣。
悠闲地准备在林间栖息,最后终究要飞向天空。
若问故巢在哪里,主人因相思而未能归。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通俗易懂,关注社会现实,尤其是民生疾苦。他的诗作常常融合了个人情感与社会观察。
创作背景:
《池鹤二首》创作于白居易晚年,反映了他对孤独与自由的思考。诗中通过对鹤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状态的感悟,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与无奈。
《池鹤二首》通过对鹤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自由的情感。诗的开头,白居易以“高竹笼前无伴侣”引入,表现鹤的孤独。鹤本是一种高洁的鸟类,但在这里却被困于竹笼中,象征着诗人自身的处境,暗示他对自由的向往。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对鸡群的观察,表现出一种对世俗生活的嘲讽。乱鸡群里有风标,意味着在杂乱中寻找秩序,却又常常是徒劳的。诗人在低头观察时产生的“乍恐丹砂落”,既是对外界的警觉,也是对内心深处不安的反映。
再往下,诗中提到的鸬鹚与鹦鹉,象征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鸬鹚的“毛色下”和鹦鹉的“语声娇”形成鲜明对比,表现诗人对喧嚣环境的厌倦,以及对内心宁静的渴望。
最后,诗人以“若问故巢知处在,主人相恋未能归”作为结尾,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归属感的追求。这种对故土的怀念,体现出诗人对人生无常与岁月流逝的感慨。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鹤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的深刻感悟,以及对自由与归属的渴望,反映出人生的无常与对故乡的思念。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白居易的《池鹤二首》主要描写了哪种动物?
A. 鸡
B. 鹤
C. 鹦鹉
诗中提到的“故巢”象征什么?
A. 归属感
B. 财富
C. 名誉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孤独与思念
C. 愤怒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白居易与王维的作品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白居易在《池鹤二首》中更加强调个人情感与社会观察,而王维在《鹿柴》中则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