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3:39: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3:39:37
元和岁在卯,六年春二月。
月晦寒食天,天阴夜飞雪。
连宵复竟日,浩浩殊未歇。
大似落鹅毛,密如飘玉屑。
寒销春茫苍,气变风凛冽。
上林草尽没,曲江水复结。
红乾杏花死,绿冻杨枝折。
所怜物性伤,非惜年芳绝。
上天有时令,四序平分别。
寒燠苟反常,物生皆夭阏。
我观圣人意,鲁史有其说。
或记水不冰,或书霜不杀。
上将儆政教,下以防灾孽。
兹雪今如何,信美非时节。
在元和年间的兔年,六年春天的二月。
在月亮暗淡的寒食节,天色阴沉,夜里飞雪。
连夜到白天,雪花仍然没有停歇。
雪花像落下的鹅毛,又密又细如飘洒的玉屑。
寒冷消退,春天的颜色模糊苍茫,气温变化,寒风凛冽。
上林苑的草木都已枯死,曲江的水又重新结冰。
红色的杏花已经凋谢,绿色的杨枝也被寒冷折断。
我所怜惜的是自然的创伤,而不是年华的凋零。
上天有时令,四季应有规律。
寒冷和温暖反常,万物生长都遭受夭折。
我观察圣人的意图,鲁史中有此说法。
有的记载水不会结冰,有的书中说霜不会杀生。
上天应当警惕政教,下以防范灾祸。
今天的雪如何,实在是美丽却非时节。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平易近人,关注民生,擅长叙事性诗歌和讽刺诗。
该诗写于唐代元和年间,正值白居易任职长安期间,春天的异常天气引发了他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变化和人事无常的感慨。
《春雪》通过描写春雪的景象,表现了自然界的异常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生命和自然规律的思考。诗歌开篇描绘了春天的雪景,细腻的笔触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接着,诗人用“寒销春茫苍”来表现春天的气息在寒冷中渐渐消失,传达出对春天的渴望与无奈。诗中提到的“所怜物性伤,非惜年芳绝”,更是表明诗人对自然界生物遭受伤害的关心,反映出一种人文关怀。最后,诗人通过对比“寒燠苟反常”与“上将儆政教”,引发对社会教化与自然规律的思考,表达了对天命与人事的无奈。
全诗通过描写春雪的景象,反映了自然规律与人事无常的关系,表达了对生命脆弱的深切关怀以及对自然变化的思考。
《春雪》的作者是?
诗中提到的“寒食”节是在哪个时间?
“大似落鹅毛,密如飘玉屑”中的比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