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4:41: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4:41:21
行藏
陈普 〔宋代〕
四时昼夜有成姿,用舍行藏亦易知。
祭器无周应独抱,儒冠有越莫空资。
乱由径窦人皆笑,不出门庭鬼亦疑。
千古常经川上水,莫将闲气动诗脾。
四季的变换和昼夜的交替都有其独特的样子,而对于人们的行为和处事方式的取舍也很容易理解。祭祀的器具没有固定的周围环境,却必须独自承担责任;而儒生的衣冠虽有其外在的装饰,却不能空有其表而无实际的价值。人们的混乱往往源于小小的洞口,众人皆对此感到可笑;如果不出门庭,连鬼也会对此感到疑惑。千古以来的河水流淌不息,不要因为心中闲散的情绪而影响到自己的诗歌创作。
陈普,字希夷,号禾山,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绍兴,卒年不详。陈普为人清高,隐居于山林,性情淡泊,喜好自然,常以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他的作品多取材于生活和自然,风格质朴,追求真诚的表达。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变革与文化繁荣的阶段。诗人在此背景下,思考人生、处世的真谛,表达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和对诗歌创作的警醒。
本诗通过四季的变化和昼夜的交替引入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体悟。诗的开头简洁有力,揭示了自然的规律与人事的理性,表现了诗人对事物本质的追求。
接下来,诗人通过对祭器和儒冠的比喻,表达了对名义与实质的反思。祭器虽无固定的外在环境,却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而儒生的外在装饰若无内在的修养,便显得空洞无物。这一部分勾勒出社会中表面与内在的对立,强调了实质的重要性。
在随后的两句中,诗人借用“径窦”作为隐喻,指出混乱往往源于细小之处,反映出社会的讽刺意味。最后,诗人以千古流淌的川水为比喻,提醒自己不要因闲散的情绪而影响创作,表现出对艺术的追求与执着。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透过朴实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引人深思。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强调实质的重要性,警示人们在生活中应注重内在修养,而非追求表面的形式。同时,诗人表达了对闲散情绪的警惕,呼吁保持对创作的热爱与专注。
诗中提到的“祭器”象征什么?
A. 外在形式
B. 内在责任
C. 社会混乱
“千古常经川上水”这句的意思是?
A. 河水从未停止
B. 时间的流逝
C. 人生的困惑
诗人在最后一句中希望读者注意什么?
A. 社会问题
B. 保持创作的热情
C. 外在的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