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5:08: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08:18
哀求法汉僧
作者:慧超
故里灯无主,他方宝树摧。
神灵去何处,玉貌已成灰。
忆想哀情切,悲君愿不随。
孰知乡国路,空见白云归。
故乡的灯火无人点亮,外地的宝树已被摧毁。
神灵不知道去往何处,曾经美丽的容貌如今已化为灰烬。
我想起往日的悲切情怀,渴望与你同在却无能为力。
谁能知道那通往故乡的道路,眼前只看到白云悠悠地归去。
诗中提到的“宝树”象征着美好与繁荣,而“灯无主”则表现出对故乡的失落感。唐代诗人往往在作品中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事物的追忆,这种情感在《哀求法汉僧》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作者介绍:慧超,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以忧伤、思乡为主题,表现了深厚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动荡的时代,诗人面对生离死别,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已逝者的哀悼情感交织,导致诗中充满了悲伤与无奈。
《哀求法汉僧》是一首充满情感的哀悼诗,作者通过对故乡与亲人的追忆,表达了深切的思念和无尽的悲伤。诗的开头以“故里灯无主”引入,营造出一种孤独和失落的氛围,暗示着故乡的荒凉与无望。接下来的“他方宝树摧”则进一步加深了对美好事物破灭的哀叹,诗人用对比手法表现出外地的苦楚与对故乡的怀念。
随着诗情的发展,诗人开始质疑神灵的去向,显示出对亲人亡故后的迷茫与失落。对“玉貌已成灰”的感叹,既是对已逝者美丽的追忆,也是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最后,诗人在“孰知乡国路,空见白云归”中,通过白云的悠然归去,表达了对故乡遥不可及的渴望与对无尽思念的无奈,整首诗在情感上形成了强烈的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故乡与亲人的追忆,传递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失去之物的深切思念,展现了唐代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故乡的眷恋。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故里灯无主”表达了什么情感?
“玉貌已成灰”中“玉貌”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白云”象征着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哀求法汉僧》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