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44: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44:57
三游洞
作者:苏辙 〔宋代〕
洞前危迳不容足,
洞中明旷坐百人。
苍崖硉兀起成柱,
乱石散列如惊麇。
清溪百丈下无路,
水满沙土如鱼鳞。
夜深明月出山顶,
下照洞口才及唇。
沉沉深黑若大屋,
野老构火青如磷。
平明欲出迷上下,
洞气飘乱为横云。
深山大泽亦有是,
野鸟鸣噪孤熊蹲。
三人一去无复见,
至今冠盖长满门。
在洞前崎岖的山路上无法行走,洞中宽敞明亮可容下百人。苍翠的山崖高耸如柱,乱石散落像惊慌的鹿。清澈的溪水百丈深处没有路,水面满布沙土如鱼鳞般闪烁。夜深时明月升起山顶,光辉洒下洞口刚到唇边。洞内昏暗得像个大屋,野老在火旁坐着火光青如磷。若是黎明欲出,迷失在上下之间,洞中的气息飘荡如横云。深山大泽中也有这样的情景,野鸟鸣叫孤独的熊蹲伏。三人一去再也看不见,至今门前的冠盖已是满门。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涧溪,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是苏洵的儿子,苏轼的弟弟,和兄长一起被称为“苏门三学士”。苏辙以诗词、散文和政论著称,提倡“文以载道”的思想。
创作背景: 《三游洞》创作于苏辙游览洞穴时,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人事无常的感慨。诗中描绘的洞穴场景深刻反映了作者对于世事变迁的思考。
《三游洞》是苏辙的一首描写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的诗作。全诗以洞穴为中心,运用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深山幽谷的奇异景观。开头两句“洞前危迳不容足,洞中明旷坐百人”,给人一种对比的感觉,前者狭窄危险,后者则开阔明亮,暗示了人们在自然中寻求归属的渴望。
接下来的描写如“苍崖硉兀起成柱,乱石散列如惊麇”,展现了自然的雄伟与神秘,山崖和石头仿佛是自然的守护者,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清溪百丈下无路,水满沙土如鱼鳞”则描绘出溪水的深邃与复杂,象征着人生的道路曲折而难以预测。
在夜晚明月照耀下,洞口的景象显得格外神秘,沉沉的黑暗仿佛包围着一切。最后两句“深山大泽亦有是,野鸟鸣噪孤熊蹲”,不仅描绘了自然生态的和谐,也隐喻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整体而言,这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也通过对比与象征,表达了人生的无常与对自然的敬畏,深具哲理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三游洞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出人对于自然与人生的深思。
意象词汇: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洞穴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着隐秘与探寻,明月代表着理想与追求,溪水则体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化。通过这些意象,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敬仰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测试:
《三游洞》的作者是?
A. 苏轼
B. 苏辙
C. 李白
D. 杜甫
“洞前危迳不容足”中的“危迳”指的是?
A. 宽阔的小路
B. 狭隘而危险的小路
C. 美丽的花园
D. 安全的道路
诗中“沉沉深黑若大屋”主要是描述什么?
A. 洞内的光亮
B. 洞内的黑暗
C. 洞外的风景
D. 洞口的月光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通过以上的学习指导,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三游洞》的情感与意境,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