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览古四十二首 其二十二

《览古四十二首 其二十二》

时间: 2025-05-02 12:53:04

诗句

知子右司徒,分材靳齐奴。

诸仲财不如,财穷东市诛。

吁嗟石司徒,知子良不愚。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53:04

原文展示

知子右司徒,分材靳齐奴。
诸仲财不如,财穷东市诛。
吁嗟石司徒,知子良不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意在表达对当时社会人际关系和财富观的思考。作者提到某个名为“右司徒”的人,他的儿子分辨人才、善于管理。而与此相比,许多朋友的财富却不及他,甚至因穷困到在东市被杀。最后,作者感叹“石司徒”,认为他所教导的儿子并非愚蠢。

注释

  • 右司徒:古代官职名称,左、右司徒是位于高位的官员。
  • 靳齐:指的是一种分配、管理的能力。
  • 诸仲:指的是许多朋友或同伴。
  • 东市:古代城市中的市场,可能暗指社会的经济环境。
  • 吁嗟:感叹词,表示惋惜或感叹的情感。
  • 石司徒:可能是另一个官员的名字,暗指有名望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维桢(1280-1350),元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常常反映出对社会时事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览古四十二首”是杨维桢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的时期,反映了当时对人际关系、财富和道德观念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知子”开头,展现了一种对人才的重视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诗中提到的“右司徒”,不仅是对人才的赞赏,也暗示了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分析。杨维桢通过对比,揭示了财富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表现出对社会不公的无奈和对人性善恶的思考。

诗中“财穷东市诛”的句子,强烈地反映出贫富差距带来的生存压力,揭示出一个人若无财富,则可能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危险,体现了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最后的“知子良不愚”则是一种对未来的希望,表明尽管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公,但仍有聪慧的人能够在困境中寻找出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知子右司徒:开篇即引入一个高官的儿子,表明他在社会中备受期待。
  • 分材靳齐奴:表明他不仅懂得管理,也有能力分辨人才。
  • 诸仲财不如:与他相比,许多朋友的财富显得微不足道。
  • 财穷东市诛:揭示了贫穷可能导致的悲惨后果。
  • 吁嗟石司徒:感叹另一位官员,暗示对人才教育的重视。
  • 知子良不愚:最后强调聪慧的子女可以改变命运。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右司徒”与其他朋友的财富的对比,突出了社会的差异。
  • 感叹:用“吁嗟”表现出对社会现象的无奈和感叹。
  • 隐喻:通过“东市”暗指社会的竞争和残酷。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人才、财富与人际关系的思考展开,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未来希望的寄托。

意象分析

  • 右司徒:象征着高官和权力。
  • 东市:象征着经济活动和社会竞争。
  • 财穷:象征着贫困与社会边缘化的风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右司徒”是指什么? A. 一种官职
    B. 一种财富
    C. 一种教育

  2. 诗中提到的“东市”主要象征什么? A. 和平
    B. 竞争与财富
    C. 友谊

  3. “知子良不愚”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绝望
    B. 希望
    C. 愤怒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杨维桢的这首诗更侧重于对人际关系和财富的观察,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的兴亡与个人的命运。两者都反映了社会现实,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元代文学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浪淘沙·岁暮病中 浪淘沙·甲寅中秋 浪淘沙 寄眉令妹 浪淘沙 乙未花朝病中对雪,今年值闰三月 浪淘沙·雪里暗香浓 浪淘沙(寄剑阁) 浪淘沙 浪淘沙 北戴河演习 浪淘沙(云藏鹅湖山) 浪淘沙(杨梅)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歔欷不已 包含孳的词语有哪些 梳文栉字 掩开头的成语 舍生忘死 女字旁的字 黍字旁的字 先忧事者后乐,先傲事者后忧 缛礼 中统 黄字旁的字 劳身焦思 心字底的字 新职 包含蛎的词语有哪些 渑池之功 匸字旁的字 歇息牌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