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3:19:07
原文展示:
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
张栻 〔宋代〕
晓来天气便清新,独倚阑干正暮春。
花落花开莺自语,东风吹水细鳞鳞。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天气格外清新,我独自倚靠在栏杆上,正是春末时节。
花儿凋谢又开放,黄莺自在地啼鸣,东风轻轻吹拂水面,泛起细细的波纹。
注释:
- 晓来:清晨。
- 阑干:栏杆。
- 暮春:春末时节。
- 莺自语:黄莺的啼鸣,形容其声音悦耳。
- 东风:春风。
- 细鳞鳞:形容水面波纹细小如鱼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文多表现理学思想,风格清新自然,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栻在城南书院所作,描绘了春末时节的清新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春末时节的景象,通过“晓来天气便清新”一句,即刻将读者带入一个清爽的清晨。诗中的“独倚阑干正暮春”进一步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现了作者独自欣赏春景的情景。后两句“花落花开莺自语,东风吹水细鳞鳞”则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花开花落、莺鸟啼鸣、春风吹拂水面的细腻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深刻感受和对时光流转的淡淡哀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晓来天气便清新”:清晨的天气格外清新,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 “独倚阑干正暮春”:作者独自倚靠在栏杆上,正是春末时节,增添了一丝孤寂和感慨。
- “花落花开莺自语”:花儿的凋谢与开放,黄莺的啼鸣,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 “东风吹水细鳞鳞”:春风轻轻吹拂水面,泛起细细的波纹,形象地表现了春风的柔和。
修辞手法:
- 拟人:“莺自语”将黄莺的啼鸣拟人化,赋予其情感。
- 比喻:“细鳞鳞”将水面的波纹比喻为鱼鳞,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春末时节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体现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花落花开”、“莺自语”、“东风吹水”、“细鳞鳞”。
- 解释: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春末时节的生动画面,花开花落象征着生命的循环,莺鸟的啼鸣和春风的吹拂则增添了生机和动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晓来天气便清新”描绘的是哪个时间段?
A. 清晨
B. 傍晚
C. 中午
D. 深夜
- “独倚阑干正暮春”中的“暮春”指的是什么时节?
A. 春初
B. 春中
C. 春末
D. 夏初
- “花落花开莺自语”中的“莺自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东风吹水细鳞鳞”中的“细鳞鳞”用来形容什么?
A. 鱼
B. 花瓣
C. 水面波纹
D. 树叶
答案:1. A 2. C 3. B 4.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的《春日》:同样描绘春天景象,表达对自然美的欣赏。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通过对比江南春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张栻的《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与朱熹的《春日》:两者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张栻的诗更多了一丝孤寂和感慨,而朱熹的诗则更加明快和抒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栻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有助于深入了解宋诗的风格和特点。
- 《张栻集》:张栻的诗文集,收录了他的多篇诗作,是研究张栻文学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