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1:23: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1:23:58
阳崖枕白屋,几口嬉嬉活。
棚上汲红泉,焙前蒸紫蕨。
乃翁研茗后,中妇拍茶歇。
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茶舍场景:阳光照耀的山崖旁,几口欢声笑语的茶客在白色的屋子里。屋顶的棚子上,汲取着红色的泉水,蒸煮着紫色的蕨菜。老翁在研磨茶叶,妇女则在拍打茶饼,茶歇的时候相互交谈,柴门紧闭,清香的茶味在山间弥漫,映衬着明月的清辉。
作者介绍: 皮日休(约766年-815年),字希声,号乐天,唐代诗人,晚唐诗人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擅长描写山水田园,作品中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皮日休隐居山林、追求闲适生活的时期,反映了他对茶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唐代正值繁荣,士人们常常寻求精神的寄托与内心的平静。
《茶中杂咏。茶舍》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茶舍场景。首先,诗人用“阳崖枕白屋”开篇,营造出一种自然优美的环境,这不仅是地理上的描述,更是情感上的寄托。接着,“几口嬉嬉活”展现了茶舍里欢快的人们,强调了人际之间的温暖与和谐。
诗中提到的“棚上汲红泉”,不仅描绘了茶舍的环境,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珍惜与利用。古人对饮茶文化的追求,往往与自然的融合密切相关。诗人通过“乃翁研茗后,中妇拍茶歇”的描写,展现了茶文化中的传统与家庭的温暖,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最后一句“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则是对宁静环境的极致渲染,柴门的掩闭象征着隐私与安宁,而“清香满山月”则传达了茶香四溢与月光相映成趣的美好画面,令人心向往之。整首诗不仅展示了对茶文化的热爱,更表达了对生活的淡泊与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茶舍生活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对茶文化的热爱,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白屋”是指什么?
A. 黑色的房子
B. 白色的房子
C. 彩色的房子
D. 砖石的房子
“乃翁研茗后”中的“茗”指什么?
A. 茶叶
B. 酒
C. 水
D. 粽子
诗中“清香满山月”描绘的是怎样的情景?
A. 夜晚的山中有香味
B. 白天的山中有噪音
C. 山中没有香味
D. 山中有很多人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皮日休的《茶中杂咏》与白居易的《问茶》进行对比。两者都表现了诗人对茶文化的热爱,但皮日休更侧重于自然环境与人际关系的描绘,而白居易则更关注于茶的饮用和品味的哲学思考。
推荐书目:
以上是《茶中杂咏。茶舍》的详细解析与学习资料,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