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4:25: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4:25:36
示蔡天启三首 其二
作者: 王安石
蔡子勇成癖,剑可万人敌。
读书百纸过,颖锐物不隔。
开口取将相,志气方自得。
偪仄何偪仄,未见有一获。
萧条两翅蓬蒿下,未能生彼升天翼。
焉能学堂上燕,绚练新羽翮。
蔡子勇气非凡,剑术出众,能与万人对敌。
读书虽多,但才能却未能显露。
若想成为将相,志气才能得到满足。
处于困境又何必屈从于此,迄今为止并未获得什么。
在这萧条的环境中,虽有双翅却被杂草遮盖,
怎能像燕子一样在学堂高飞,展现新翅的辉煌呢?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稳庵,晚号半山,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变法派”的代表人物,提倡新法,推动政治、经济改革。他的诗词以清新、豪放著称,常常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及对理想的追求。
《示蔡天启三首》是王安石在与蔡天启的交往中所作,表达对朋友的鼓励和期望。诗中借助对比和隐喻,反映出对读书和志向的深刻思考,强调了踏实努力的重要性。
这首诗以蔡天启为对象,表现出王安石对他才华的欣赏与期待。开篇以“勇成癖”点明蔡子勇气的非凡,紧接着通过“剑可万人敌”的比喻,展现了蔡天启的武艺高强。然而,王安石并没有止步于赞美,而是引导蔡子思考他在读书上的成就,提出“读书百纸过,颖锐物不隔”的观点,强调知识的积累并非仅在于数量,真正的才华是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接下来的“开口取将相,志气方自得”,则是对蔡子志向的引导,期望他能够把读书与志向结合起来,成为将领或宰相。而“偪仄何偪仄,未见有一获”则表现出对现状的不满,暗示即使有才能,如果不加以施展,也难以获得成功。
最后两句通过“萧条两翅蓬蒿下,未能生彼升天翼”与“焉能学堂上燕,绚练新羽翮”的对比,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反思,提醒蔡子在艰难中寻求突破,努力展翅高飞。这种情感贯穿全诗,既有对朋友的勉励,也有对自身理想的深刻思考,体现了王安石诗歌的深度和广度。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期望与鼓励,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和志向的必要性,反映了王安石对理想、勇气与努力的深刻理解。诗中既有对才能的肯定,也有对现实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时刻的关注和反思。
蔡子勇气如何?
A. 胆怯 B. 非凡 C. 平常
王安石对蔡子的期望是什么?
A. 成为将领或宰相 B. 退隐山林 C. 习文练武
诗中提到的“翅膀”象征什么?
A. 理想 B. 失败 C. 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