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3:24: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3:24:01
永寿县太君周氏挽辞二首
子引金闺籍,身开石穷封。
露輴悲吉路,象服俨虚容。
楚挽虽多相,莱衣不更缝。
谁知逝川底,剑自喜相逢。
这首诗表达了对已故太君周氏的哀悼。诗中提到她的出身显赫(“子引金闺籍”指她的家世),身世虽然显贵,但也经历了艰难(“身开石穷封”)。在这条悲伤的送别路上,露水沾湿了衣襟(“露輴悲吉路”),她的衣服显得庄重而冷清(“象服俨虚容”)。即使有许多人来悼念(“楚挽虽多相”),但她的衣衫却没有得到补缝(“莱衣不更缝”),这象征着她的去世令一切都显得无比苍凉。最后一句“谁知逝川底,剑自喜相逢”,则表达了对生死的感慨,似乎在说只有在亡者和逝去的时光之间,才会有真正的相逢与理解。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他主张新法改革,致力于改善国家政治和经济状况。王安石的诗作多以现实主义为主,关注社会民生,风格清新流畅,情感真挚。
《永寿县太君周氏挽辞》写于王安石为周氏太君送别之际,反映了他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与哀痛,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周氏太君可能是他的朋友或家族中重要人物,王安石以此诗表达对她的敬仰与悼念。
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对逝者的怀念与哀悼。开头两句通过对逝者身份的描述,揭示了她的显赫背景与内心的复杂情感。接下来的句子则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表现出送别时的悲伤氛围,露水与虚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强了哀悼情感的深度。诗的最后一句则引人深思,表面上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蕴含着对生与死、逝去与相逢的哲理性思考,令人倍感惆怅。整首诗在感情上既有对逝者的深切缅怀,也有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体现了王安石作为诗人的深厚造诣与独特视角。
整首诗以哀悼为主线,表达了对逝者周氏太君的深切怀念与人生无常的感慨。通过对逝者身份、送别情景的描写,展现出面对生死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逝者的尊重,也有对生命短暂的哲学思考。
诗中提到的“金闺”是指什么?
A. 显赫的家世
B. 普通家庭
C. 隐居生活
“露輴悲吉路”中的“露”象征什么?
A. 祥和
B. 悲伤
C. 幸福
诗中最后一句的“剑自喜相逢”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战争的渴望
B. 对生死的哲学思考
C. 对财富的追求
答案:1. A;2. B;3. B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两首诗都表现出对逝去的感慨,但王安石的诗更强调个体的生命哲学,而杜甫的《春望》则更多展现了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但都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