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8:01: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01:51
淮圃新阴百亩凉,
分甘每得助秋尝。
张公大谷虽云美,
谁肯苞苴出晋阳。
在淮河畔的园圃,阴凉的气息弥漫百亩土地,
每当分享美味时,总能助我品尝秋的滋味。
张公的大米虽然被称赞为美,
但谁愿意从晋阳运送这些粮食呢?
“张公大谷”可能指的是历史上某位张姓名人,其大米因味美而出名。晋阳作为粮食出产地,说明诗中表达了对地方资源的依赖和选择,隐含了对粮食产地的文化认同。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江苏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倡导变法,推动社会进步。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以民生为题材,关注社会现实。
此诗创作于王安石担任宰相期间,正值其推行新法的背景下,王安石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物质生活的关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粮食的重要性与珍视。
王安石的《耿天骘惠梨次韵奉酬三首 其二》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了淮圃的美好景象,营造出一种丰收的氛围。诗中通过“新阴”、“百亩凉”等意象,生动地表现了园圃的幽静与凉爽,传达出一种宁静的美感。接着,诗人提及“分甘”,不仅表明了分享的乐趣,同时也暗含了人们对丰收的期待与感恩。
在后两句中,王安石用“张公大谷虽云美,谁肯苞苴出晋阳”表达了对粮食来源的思考。张公的大米虽好,但运输的艰辛却让人望而却步。这里不仅是对物质生活的描绘,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在王安石的笔下,诗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社会生活的深入洞察。
通过这样的描写,王安石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形成了他诗歌的一种独特风格。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与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物质条件的关注,展现了诗人对人们生活状态的深刻思考。
诗中提到的“淮圃”指的是哪个地区?
A. 黄河流域
B. 淮河流域
C. 长江流域
D. 珠江流域
诗中“张公大谷”是什么的象征?
A. 美酒
B. 美食
C. 大米
D. 生态
诗中提到的“谁肯苞苴出晋阳”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愤怒
B. 无奈
C. 感恩
D. 骄傲
王安石与杜甫的作品都关注民生,王安石侧重于自然与生活的结合,杜甫则更多地关注社会困境与忧国忧民的情怀。两者的诗风在形式与内容上虽各有不同,但都体现了深厚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