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中秋月

《中秋月》

时间: 2025-04-26 06:43:07

诗句

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

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

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

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43:07

原文展示:

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
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
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
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

白话文翻译:

在碧蓝的天空下,桂花散发着清香,清秋时节是纯洁的约定。
一年一度的美好夜晚,遥远的地方也能见到明亮的月光。
在遥远的地方行路应该已经很久了,高城之下更显得晚了。
世间的情感牵挂,哪里没有相思的滋味呢?

注释:

  • 碧落:指清澈的天空。
  • 桂含姿:桂花含苞待放的姿态。
  • 素期:指纯洁的约定。
  • 绝域:遥远的地方。
  • 高城:高楼或高墙。
  • 系情事:牵挂的情感事宜。

典故解析:

  • 中秋: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象征团圆与思念,诗中表达了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对亲人的思念。
  • 桂花:在中国文化中,桂花象征着高洁、纯美,也与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祜,唐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主要以其五言绝句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张祜在中秋节写作,表达了他在这一佳节中的思乡情怀与对亲友的思念。

诗歌鉴赏:

《中秋月》是一首富有情感的诗,描绘了中秋月明时节的美好景象和人们内心的思念。诗的开头,“碧落桂含姿”,通过“碧落”与“桂”两个意象的结合,展现出清秋的气息与桂花的优雅,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的描写,表达了即使身处万里之外,也能在这个特别的晚上欣赏到明亮的月光,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对时间与空间的反思。“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表现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和在异乡的孤独感。而“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则引发了更广泛的共鸣,说明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难以逃避思念的情感。这种情感的普遍性使得这首诗不仅是个人的情感抒发,也引发了读者的共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碧落桂含姿:描绘秋天的天空和桂花的美丽。
    • 清秋是素期:秋天是一个纯净的约定,暗示节日的特殊性。
    • 一年逢好夜:强调中秋这个节日的每年轮回。
    • 万里见明时:即使相隔千里,明亮的月光也能传递情感。
    • 绝域行应久:表达行路艰辛,时间的流逝。
    • 高城下更迟:高处的等待显得更加漫长。
    • 人间系情事:世间的情感牵挂。
    • 何处不相思:表达思念的普遍性。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与思念相联系,营造出情感的深度。
    • 对仗:诗句之间的平行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美感。
  •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中秋的美景,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以及人间普遍的情感牵挂,展现了诗人深沉而纯真的情感。

意象分析:

  • 碧落:象征纯洁与高远的理想。
  • 桂花:象征美好与团圆。
  • 明月:象征思念与团聚的愿望。
  • 高城:象征孤独与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碧落”指什么? A. 碧蓝的天空
    B. 碧绿的山川
    C. 碧玉的河流

  2. “清秋是素期”中的“素期”意指什么? A. 清白的约定
    B. 重要的日期
    C. 纯洁的节日

  3. 诗中提到的“绝域”是指什么? A. 美丽的地方
    B. 遥远的地方
    C. 安静的角落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水调歌头》苏轼

诗词对比: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然而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张祜的《中秋月》则在描绘美景的同时,更加强调了人际之间的情感联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研究》

相关查询

夏日 自咏绝句 春日绝句 初冬杂题 残腊 幽居 蔬圃绝句 移疾 舟中作二首 其一 十月下旬暄甚戏作小诗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僧宇 尾生丧身 又生一秦 墨册 却病延年 鹿字旁的字 挤眉溜眼 越开头的成语 高字旁的字 羊字旁的字 众口同声 坚执不从 四字头的字 志石 男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烧银 禾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