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0:47: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0:47:38
南华寺
作者: 苏轼
云何见祖师,要识本来面。
亭亭塔中人,问我何所见。
可怜明上座,万法了一电。
饮水既自知,指月无复眩。
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练。
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
抠衣礼真相,感动泪雨霰。
借师锡端泉,洗我绮语砚。
如何才能见到祖师,必须明了自己本来的面目。
在高高的塔中,有人问我看到了什么。
可怜明上座,瞬间领悟了万法的真谛。
饮水时自知其味,指月时已不再迷惑。
我本是修行人,三世以来不断精进修炼。
中间一念的迷失,使我受尽百年的谴责。
恭恭敬敬礼真相,感动得泪如雨下。
借助师父的法筒,洗净我那华丽的言辞。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作品广泛,风格多样,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思考。他的作品体现出深厚的道理与人文关怀。
《南华寺》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正值其人生低谷。他在寺庙中修行,思考人生和宗教哲理,诗中流露出对修行的反思与对真理的追求。
《南华寺》是苏轼在南华寺中修行时的所思所感,诗中通过对“祖师”的追问,探讨了自我认识和宗教领悟。开篇“云何见祖师,要识本来面”,引出了对真实自我的探讨,表现出一种哲学思考。接下来的描述,展示了在修行中领悟到的真理与智慧,表现出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
“亭亭塔中人,问我何所见”,此句中塔象征着智慧的象征,而“问我何所见”,引发读者对自身内心的追问。接着,诗人提到“可怜明上座,万法了一电”,表现出领悟的瞬间是多么的珍贵。
“饮水既自知,指月无复眩”,通过饮水与指月的比喻,表达了领悟后的清晰与自知。此后,诗人反思自己在修行中一念之间的迷失,表现出一种自责与悔悟的情感。
最后几句,抠衣礼真相,感动得泪如雨下,展现了对真理的恭敬与对修行的执着,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情感波动。
整首诗探讨了自我认识、修行的艰辛与领悟的珍贵,表达了对智慧的追求和对人生迷失的反思。
苏轼在《南华寺》中提到的“祖师”指的是谁?
诗中“可怜明上座,万法了一电”表达了什么含义?
“指月无复眩”中的“指月”比喻什么?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苏轼的《南华寺》更侧重于内心的修行与自我反思,而王维则更关注于自然的描写与心境的平和。
以上内容提供了对《南华寺》的全面分析,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与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