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6:35: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6:35:12
经巴东岭
作者: 戴叔伦 〔唐代〕
巴山不可上,徒驭亦裴回。
旧栈歌难度,朝云湿未开。
瀑泉飞雪雨,惊兽走风雷。
此去无停候,征人几日回。
诗的内容大意是:巴山高不可攀,让人徒劳地徘徊。旧时的栈道难以通行,清晨的云雾也未散去。山间的瀑布如飞雪般倾泻,惊动了野兽,像是风雷在作响。此行没有停歇,征途上人们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回家。
诗中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写自然景象,表现出高山险峻和旅途艰辛的情感。
戴叔伦(约公元735年-约公元795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景仁,号季子。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写景抒情为主,擅长描绘山水之美和人情之感。
《经巴东岭》创作于诗人旅行途中,通过描绘巴山的险峻与旅途的艰难,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离乡游子的思念。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民众流离失所的背景。
《经巴东岭》通过简单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巴山的险峻和旅途的艰辛。诗的开头“巴山不可上,徒驭亦裴回”,直接指出了巴山的高耸和难以攀登的特性,给人一种深邃而危险的感觉。接着,诗人提到“旧栈歌难度”,既反映了山道狭窄、崎岖的现实,也暗示了人在逆境中难以自我释怀的情感。云雾未散,瀑布如雪,诗中的自然景象渲染了旅途的压迫感。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惊兽走风雷”将自然的力量与人的征途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现了身处险境的紧张与不安。“此去无停候,征人几日回”则点出旅人对归家的渴望与无奈,流露出一种对家的思念与对未来的迷茫。整体上,诗歌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传达了人们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深刻体现了人对家园的向往和对艰难旅途的感慨。
诗歌的主题思想在于表现自然的险峻与旅途的艰辛,同时流露出对家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无奈。它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传达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巴山在诗中象征什么?
“此去无停候”的意思是什么?
哪一句诗描绘了清晨的自然景象?
《早发白帝城》(李白)与《经巴东岭》在主题上均涉及旅途的艰辛和对自然的感悟,但李白的诗更侧重于时间的紧迫感,而戴叔伦则更注重对自然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流露。两者在意象的使用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诗风与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