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38: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38:00
慈乌夜啼
作者:白居易 〔唐代〕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慈乌失去了母亲,哀怨地发出哑哑的悲鸣。
白天黑夜都不飞走,年复一年守在故林。
每个夜晚的半夜里啼鸣,听见的人都流下泪水。
它的声音仿佛在诉说,未尽的反哺之心。
百鸟难道没有母亲吗?你却独自悲怨得如此深重。
应该是母爱太深厚,让你悲伤无法自已。
曾有吴起这样的贤人,母亲去世时却没有临丧。
唉,这些人真是可悲,他们的心还不如禽鸟。
慈乌依旧是慈乌,鸟中之曾参(指的是孝子)。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涉及社会、人生、爱情等多个方面,尤其以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问题为主。
创作背景
《慈乌夜啼》创作于白居易中年时期,正值他对社会与家庭伦理的思考。诗中通过慈乌的哀鸣,表达了对母爱的深切怀念与敬重,同时也隐射了对社会中缺乏孝道和人情冷漠的批判。
《慈乌夜啼》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和社会批判意识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一只失去母亲的慈乌,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哀痛与对母爱的怀念。慈乌的悲鸣不仅是对自身遭遇的表达,更是一种对社会伦理缺失的控诉。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使得慈乌的形象愈发鲜明,令人感同身受。
全诗结构紧凑,情感层次分明。前四句描绘慈乌的悲鸣,后四句则引入吴起的故事,形成鲜明对比,展示出人性中的冷漠与禽鸟的孝心。诗人在最后通过两者的对比,进一步强化了对孝道的讨论,表达了对社会人情冷漠的失望与无奈。
通过对慈乌的描写,白居易引导读者思考母爱的重要性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借此唤起人们对亲情的珍视与敬重。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同时也在情感上触动了读者的内心,引发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围绕母爱与孝道展开,通过慈乌的悲鸣表现出对母爱的深切怀念,同时批判那些对待亲情冷漠的人,以此引导人们更加重视家庭伦理和亲情。
诗词测试
1.《慈乌夜啼》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王维
诗中提到的吴起是?
A. 一位将军
B. 一位诗人
C. 一位孝子
D. 一位学者
诗中慈乌的悲鸣主要是因为?
A. 失去朋友
B. 失去母亲
C. 受到伤害
D. 生病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慈乌夜啼》与《游子吟》都关注亲情与母爱,但《游子吟》更侧重于表现母亲对儿子的关怀,而《慈乌夜啼》则通过悲伤的鸟鸣传达对母爱的怀念和社会对孝道的缺失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