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5:27: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5:27:12
寒食清明十首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杨柳堤边立,荼醾架下行。不知一遗老,更看几清明。
在杨柳堤边,我静静地站立;在荼醾架下,我缓缓步行。谁知道这里还留有一位老者,他又能在这个清明节中看多少次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后与春天的祭祀活动结合。诗中提到的杨柳和荼醾都是春天的象征,代表着生机与哀思交织。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廷桂,号阮亭,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和政治家。他以豪放奔放的诗风著称,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历史感慨为主。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清明时节,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诗人借助清明节的祭奠气氛,表达对逝去岁月的追思和对生命流逝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日常场景,展现出清明节的氛围和诗人心中的孤独感。开头的“杨柳堤边立”,将读者直接带入春天的生机之中,柳树的摇曳给人一种温柔的感觉。接着“荼醾架下行”,则引入了一种朦胧的美,花架下的漫步,似乎是与过去的回忆对话。
“更看几清明”一句,透露出诗人的感慨与无奈。年复一年,清明节虽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刻,但对于老者而言,却是对往昔的无尽追忆与难以逃避的孤独。诗中的“遗老”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时间流逝的感叹。这种情感在清明节的氛围中愈加浓厚,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整首诗以春天的生机与清明的哀思相结合,表现出对生命的珍惜与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感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生命的感慨与清明节的追忆,反映出人们对逝去岁月的珍惜与思索,以及在生死轮回中对生命意义的探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杨柳堤边立”中的“杨柳”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遗老”指的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比较刘克庄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前者更多地表现个人情感与对清明的思考,而后者则通过国家的命运与个人命运的交织,展现了更为宏大的历史背景和人文关怀。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