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6:10: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6:10:40
念奴娇 其十七 六和
作者: 刘克庄
轮云世故,千万态过眼谁能殚纪。
只履携归消许急,日暮行人问邸。
麝以脐灾,绒为尾累,焚象都因齿。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此。
检点洛下同盟,萧疏甚,白发戴花人几。
一觉齁齁,笑仆家越石,闻鸡而起。
颜发俱非,头皮犹在,胜捉来官里。
俗间俚耳,未曾闻这腔子。
这首诗表达了对世事的感叹,轮云变幻,万千境况在眼前转瞬即逝,谁能将其全部记录下来呢?只希望能带着轻松的心情回到家中,却在黄昏时分遇到行人询问住处。诗中提到的麝香与绒毛,都是因遭受损害而成为负担,纵使是象牙也因齿而焚毁。后来的读者也会对此感同身受。回想起洛阳的同盟,已显得极为萧条,白发人中戴花的又有几人?一觉醒来,笑着说仆人家的石头,听到鸡鸣便起床。虽然面容和头发都已不复往昔,但仍然保留着一头白发,甚至比官场上的人更显得真实。世俗的耳朵未曾听闻这调子。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1269),字子升,号月溪,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诗人。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诗人在面对世事更迭时产生了感慨,表达了对人生短暂、时光流逝的思考。
刘克庄的《念奴娇 其十七 六和》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诗中“轮云世故,千万态过眼谁能殚纪”开篇即引入了对世事变迁的思考,表达了对历史长河中瞬息万变的无奈与思索。接下来的描写则将个人的遭遇与社会的萧条相结合,展现出一种孤独感和无力感。
在“日暮行人问邸”一句中,诗人不仅描绘了黄昏时分的宁静场景,也暗含了生活的无常和对归属感的渴望。麝香和绒毛的比喻,表面上是对物质的描绘,实则在传达一种因追求美好而遭遇困扰的深层次感受。
整首诗在情感上不断交织着对生命的感慨与对时代的反思,最终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变幻的世事中寻找到个体的真实与安宁。刘克庄通过对细节的把握和对情感的深刻洞察,使得这首词超越了个人的感受,成为对整个时代的反映。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对人生无常、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悟,表现出对美好与苦难的思考,以及对现实的无奈和对归属感的渴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轮云世故”中的“轮云”指的是什么?
A. 明亮的星空
B. 变化多端的云彩
C. 缓缓流动的水
答案:B
“日暮行人问邸”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忧伤
B. 归属感的渴望
C. 喜悦
答案:B
诗中提到的“麝以脐灾”是比喻什么?
A. 美好的事物带来的困扰
B. 美好的事物
C. 纯真的爱情
答案:A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