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30: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30:51
全州双松堂
文殊堂下松,永日如鸣琴。
我登双松堂,时步双松阴。
中有寂莫人,安禅无古今。
在文殊堂下的松树旁,阳光照耀如同琴声悠扬。我登上双松堂,时常走在双松的阴影下。那里有一个寂静无声的人,他在安静地打坐禅修,不受古今的束缚。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江西人,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苏轼并称“苏黄”。他的诗风清新,注重意境,擅长山水田园诗和抒情诗。
这首诗写于黄庭坚晚年,他在文殊堂的松树下静坐,感受到周围的宁静与自然之美。这种境界反映了他对禅宗思想的理解,以及在繁华喧嚣中的内心追求。
《全州双松堂》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作,诗人在双松堂静坐,感受自然的悠然与内心的宁静。首句“文殊堂下松,永日如鸣琴”通过意象的对比,展现了自然与禅的和谐。松树在阳光下的影子如同琴声般悦耳,使人沉浸于一种超脱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诗人行走于双松的阴影之中,这种动作不仅是身体的移动,更是心灵的探索。诗人步入松阴,象征着他对内心世界的探求与对自然的亲近。
最后两句提到“中有寂莫人,安禅无古今”,构建了一种超然的境界。这个寂静的人更像是诗人内心的写照,追求的是一种无时无刻的宁静,超越了时间的界限。这种哲理的表达,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深思。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禅意的追求,对自然的倾心与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宋代文人对内心世界的关注与探索。
整首诗表达了黄庭坚对自然与禅的追求,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超然,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诗中提到的“文殊堂”是指什么?
诗中“寂莫人”主要象征什么?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
与王维的《终南山》相比,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但黄庭坚的诗更强调禅意的超越性,而王维的诗则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人文情怀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