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0:22: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0:22:17
定惠颙师为余竹下开啸轩
——苏轼
啼鴂催天明,喧喧相诋谯。
暗蛩泣夜永,唧唧自相吊。
饮风蝉至洁,长吟不改调。
食土蚓无肠,亦自终夕叫。
鸢贪声最鄙,鹊喜意可料。
皆缘不平鸣,恸哭等嬉笑。
阮生已粗率,孙子亦未妙。
道人开此轩,清坐默自照。
冲风振河海,不能号无窍。
累尽吾何言,风来竹自啸。
这首诗描绘了清晨时分,鸟儿的啼叫声唤醒了沉睡的天际,周围一片喧闹。夜间的虫鸣声长久不息,似乎在相互悲鸣。蝉饮风而鸣,声音清脆而不变调;而那些吃土蚯蚓的鸟儿,则不知疲倦地叫着。贪婪的鸢鸟声音最是卑微,喜悦的喜鹊则显得意有所指。它们的鸣叫源于内心的不平,悲鸣与欢笑难以分辨。阮籍性情粗犷,孙子也不算精妙。道人在竹下开了这个啸轩,静坐自照。即便是狂风振动河海,也无法让他发出声响。我已无话可说,唯有风吹竹林,竹子自会啸鸣。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兼具豪放与婉约,风格独特,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轼隐居之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感悟与内心的宁静。诗中描绘的竹林环境,象征着他对世俗的超脱与对自然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清晨的自然景象,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事的思考。诗中描写了各种鸟类和昆虫的鸣叫声,形成了一种生动的自然交响曲。这份喧嚣与宁静的对比,体现了人对自然的感受和对生命的思考。苏轼用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观察,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早晨,展现了他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同时,诗中的道士静坐与竹子自啸的意象,传达出一种内心的安宁。诗人在这种自然景象中,找到了自我与内心的和谐,反映出他对人生的豁达与超然。整首诗结构严谨,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与哲学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等手法,给自然赋予了情感,使得自然景象生动鲜明,同时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乌鸦叫声催促什么的到来?
诗中提到的隐士坐在哪里?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