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48: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48:56
赠郑清叟秀才
风涛战扶胥,海贼横泥子。
胡为犯二怖,博此一笑喜。
问君奚所欲,欲谈仁义耳。
我才不逮人,所有聊足己。
安能相付予,过听君误矣。
霜风扫瘴毒,冬日稍清美。
年来万事足,所欠惟一死。
澹然两无求,滑净空棐几。
风浪激荡,海盗横行;
为何要冒着风险,来此逗笑呢?
我问你想要什么,你说想谈仁义。
我才不如你,所知所能也只是自足。
怎么能把这些事交给我,听你误解太多了。
霜风扫除瘴气,冬日稍显清美。
这些年来,心中所愿已足,唯独欠缺一死。
心态淡然,无所追求,身心如空灵般洁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其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词作,也有细腻的诗歌,对后世影响深远。
此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诗中反映了他在逆境中的洒脱心态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仁义”的追求与对世事的淡泊态度。
《赠郑清叟秀才》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作。诗人以风涛和海贼开篇,形象地描绘了外部环境的动荡与危机,暗示了人生的不确定性。随后,通过对话的方式,诗人质疑对方对仁义的追求,流露出对自身才能的谦卑认知。此时,诗人不再追求外在的名利,而是心态的平和与内心的充实。
在冬日的寒风与瘴气中,诗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短暂,唯有“死”是确实的归宿,而他对生活的态度是“不求”,在这一点上,诗人展现了超然的境界。诗中每一句都蕴含着对人生真谛的深思,既有对社会的洞察,也有对自我的反省,形成了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哲学思考,强调了内心的宁静、对名利的超然和对人生本质的思考。
诗中提到的“风涛”象征什么?
A. 内心的平静
B. 外部的动荡
C. 人生的理想
D. 友情的温暖
“欲谈仁义耳”中“仁义”指的是什么?
A. 财富与名声
B. 仁爱与正义
C. 权力与地位
D. 快乐与自由
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
A. 追求名利
B. 超然淡泊
C. 愤世嫉俗
D. 忧国忧民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苏轼的《赠郑清叟秀才》更倾向于内心的反思与哲思,而李白则表现出豪情与对生命的欢愉追求。两者虽同为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但情感基调各异,彰显了不同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