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05: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05:52
脱落黄祊帖,按辞大令书。
稍作兰亭面,七美谅非虚。
或讶缺勿毁,或疑集悲夫。
考真固云癖,订伪亦以愚。
第观竁中藏,清玩唯研壶。
晋人擅风流,宜与后世殊。
所惜尚言数,卜年八百馀。
贞石久且泐,双松当几枯。
片砖曷未化,逮兹厄耕锄。
方其内幽镌,要以托荒墟。
孰知坐此故,反能误意如。
传世岂所幸,况遭孽韩污。
辨端更为累,但资文字娱。
陶土或若此,何为殉玉鱼。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丢失的黄祊帖和一份正式的大令书。稍微修改一下文字,仿佛是兰亭的美景,七种美好并非虚构。有人惊讶于缺少的部分不要损毁,有人怀疑集会中有悲伤的情绪。考证真伪确实是个癖好,订正伪作也是愚蠢的。只需欣赏院子中的藏品,清静地玩味那壶茶。晋朝人擅长风流韵事,理应与后世有所不同。可惜的是,仍在谈论那些数字,已是八百多年了。贞石早已风化,双松又会枯萎几何。那片砖头为何没有化为泥土,直到现在仍在受耕作的压迫。若要在内心深处雕刻,必然只能寄托于这荒凉的废墟。谁知坐在这里,反而会误解了意图。传世的东西岂是幸运,何况遭遇了韩愈的污名。辨别端倪更是累赘,唯有文字作为娱乐。陶土也许是这样的,何必为了玉鱼而殉。
王沂孙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融合个人的情感与历史文化的思考。他的作品多以抒情和景物描写为主,表现出对古代文化的珍视与思考。
《晋王大令保母帖》创作于王沂孙对古代文物和书法艺术的热爱之时,诗中表达了他对历史遗迹的哀叹和对文化传承的深思。
《晋王大令保母帖》是一首富有历史沉淀与文化内涵的诗作,诗中通过对古代文物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文化遗产的珍视与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开篇提到的“黄祊帖”与“大令书”,不仅是古代文书的象征,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反映了王沂孙对古代书法与文人精神的敬仰。
诗中提到的“兰亭面”和“七美”,进一步引入了王羲之的名作,强调了文人雅集的美好与文化氛围的珍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美好似乎也在流逝,诗人以“或讶缺勿毁,或疑集悲夫”来表达对历史遗迹被误解和遗弃的惋惜之情。
此外,诗中“贞石久且泐,双松当几枯”则展现了历史的无情,岁月的流逝使得坚固的石头也会风化,松树也会枯萎。通过对自然与历史的交替,王沂孙引发了对生命与文化的思考,传达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慨。
整首诗以清新、婉约的语言描绘出一种历史的轮回与文化的消逝,令人深思。王沂孙在诗中不仅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怀念,也对当前文化的传承提出了质疑,体现了他作为诗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晋王大令保母帖》探讨了文化的传承与历史的消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文物的珍视与对后世文化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历史感与文化责任感。
选择题:王沂孙提到的“兰亭”是指哪个著名的作品?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七美”指的是__。
判断题:该诗主要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无所谓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