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33: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33:53
南歌子
辛弃疾
世事从头减,秋怀彻底清。
夜深犹道枕边声。
试问清溪底事不能平。
月到愁边白,鸡先远处鸣。
是中无有利和名。
因甚山前未晓有人行。
世间的事情总是不断减少,秋天的思绪已然清晰透彻。夜深时分,仍能听到枕边的细语。试问清溪的底部,为什么总是无法平静?月光照在忧愁的边缘,远处的鸡鸣声先响起。在这其中,却没有什么利益和名声。那为何山前黎明时分,仍有行人未曾醒来?
诗中提到的“月”和“鸡鸣”常常出现在古诗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醒悟。月光象征着清冷和孤独,而鸡鸣则象征着清晨的到来,暗示新的开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和诗人。他的词风豪放激昂,常以爱国情怀和个人感受为主题。辛弃疾一生经历了多次战乱,深受时代影响,作品中充满了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的情感。
《南歌子》创作于辛弃疾晚年,正值他对政治失望和内心孤独之际。此时他面对世事纷扰,感受到秋天的清冷与孤独,诗中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南歌子》以其清幽的意境和深邃的情感而著称。诗中通过描绘秋天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和对内心情感的思索。开篇“世事从头减,秋怀彻底清”一句,简洁有力地道出了人生的无常与变迁,仿佛在提醒我们珍惜当下。
接下来的“夜深犹道枕边声”则让人感受到一种静谧的夜晚,伴随着细微的声响,显得格外孤独。诗人似乎在思考,清溪底为何不能平静,这种情绪的寄托在自然景象中显得尤为真实。月光映照在愁苦的边缘,鸡鸣声远远传来,这一切都在暗示着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思索。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细腻,既有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有对内心情感的深刻反映。辛弃疾通过对比和意象的交织,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孤独和对理想的追求。在这秋风萧瑟的夜晚,诗人的情感似乎与自然融为一体,令人深思。
整首诗通过秋天的自然景象,反映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内心的孤独,表达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名利的淡泊。
诗中提到的“秋怀”主要指什么?
诗人为何质疑“清溪底事不能平”?
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名利的态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