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3:45: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3:45:21
凤皇陂
作者: 王禹偁
次公治颍川,仁政被一方。
神物不藏瑞,兹焉集凤皇。
在昔奏箫韶,舜庭来跄跄。
西伯有至化,亦见鸣岐阳。
仲尼岂无德,已矣空悲伤。
夫何刀笔吏,而能致殊祥。
我来过荒陂,烟草但苍苍。
缅怀汉循吏,史笔恐未详。
我来到颍川,见到公的仁政惠及一方。
神灵不再隐秘于瑞兆,这里便聚集了凤凰。
昔日奏响箫韶乐曲,舜帝的庭院中来往的人们翩翩而舞。
西伯(周文王)有着极高的德行,鸣岐山也曾见证他的伟大。
孔子难道没有德行吗?但如今只剩下空虚的悲伤。
何以那些小官吏,反而能够得到如此的祥瑞?
我走过了荒凉的陂地,眼前的烟草依然苍苍。
我怀念汉朝的循吏,史书中恐怕未能详细记载他们的功绩。
作者介绍:王禹偁(约1040年—约1115年),字宗道,号阮亭,宋代诗人,官至礼部侍郎,擅长诗词,作品多以写景抒情为主,语言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王禹偁出任颍川地区官员时,目的是表达对仁政的赞美及对历史贤能官吏的怀念。诗中融入了对古代帝王和清官的敬仰,同时也流露出对当时政治现状的无奈和失望。
《凤皇陂》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哲理思考的诗作。诗中以“凤皇”作为象征,暗示了理想中的政治局面和美好社会的愿景。首联“次公治颍川,仁政被一方”直接点明了主题,表现了公正仁爱的治国理政之道。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历史典故,描绘了古代贤君(如舜帝、周文王)和圣贤(如孔子)的德行,表现出对他们的向往与怀念。
在诗的后半部分,王禹偁表达了对现今小官吏的不满与无奈,尤其是“夫何刀笔吏,而能致殊祥”一语,揭示出当时政治腐败、贤能被埋没的现状,令人感到惋惜。最后以“缅怀汉循吏,史笔恐未详”作结,流露出对历史的思考与惋惜,仿佛在呼唤后人对历史清官的重视与铭记。
整首诗情感深沉,历史感强烈,展示了王禹偁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和对历史贤能的敬仰,具有深刻的政治寓意和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古代贤能的怀念与对当今政治的思考,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和对历史贤能的敬仰,反映出一种对社会现状的无奈与悲伤。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王禹偁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诗中提到的“凤皇”象征什么?
A. 战争
B. 祥瑞与理想的政治
C. 财富
D. 知识
“缅怀汉循吏,史笔恐未详”表达了诗人对哪些人的怀念?
A. 汉朝的清明官吏
B. 唐朝的诗人
C. 宋代的文人
D. 明朝的将领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凤皇陂》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探讨两位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和对历史人物的怀念。王禹偁更侧重于对古代贤能的赞美与对理想政治的追求,而杜甫则更关注当时的民生疾苦与国家的动荡,二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