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5:21: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5:21:27
送魏四落第还乡
岑参〔唐代〕
东归不称意,客舍戴胜鸣。
腊酒饮未尽,春衫缝已成。
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
魏侯池馆今尚在,犹有太师歌舞台。
君家盛德岂徒然,时人注意在吾贤。
莫令别后无佳句,只向垆头空醉眠。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送别朋友魏四时的惆怅心情。诗人归乡却心情不畅,旅馆里传来戴胜鸟的鸣叫。腊酒尚未喝完,春天的衣衫却已缝好。长安的柳树春天快要来了,而洛阳的梨花已经开了。魏侯的池馆依然存在,太师的歌舞台仍在。君家的盛德难道是徒有其表,时人对我的贤能何以不在意呢?不要让我们分别后再无佳句,只能在酒坛旁空自沉醉。
岑参(约715年-770年),字子美,号白石,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以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人的深情。
这首诗作于岑参与友人魏四分别之际,魏四因落第而归乡,诗人借送别抒发对友人的关怀与惆怅,也反映出他对时局的感叹与思考。
《送魏四落第还乡》是一首深具情感的送别诗,诗人通过对魏四落第归乡的描绘,抒发了对友人的关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的开头“东归不称意,客舍戴胜鸣”,就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诗人归乡的失落之情,伴随着戴胜鸟的鸣叫,形成了一种孤独而落寞的氛围。
接下来的“腊酒饮未尽,春衫缝已成”则通过对酒与衣的描写,展现出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迁,暗示着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不舍。长安与洛阳的对比,既表现了繁华与美丽,又反映出离别后的空虚感。最后几句则通过对君家盛德的赞美,表达了对友人未来的期望,同时也对自己未被重视的才华感到无奈,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力感。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展现了岑参深厚的诗歌功底与对人生的独特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与惆怅,反映了人生无常、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身才华被忽视的无奈,最后寄望于友人未来的美好。
诗中“东归不称意”的意思是:
A. 归乡心情愉快
B. 归乡心情不愉快
C. 归乡很快
D. 归乡很慢
“腊酒饮未尽”中的“腊酒”指的是:
A. 冬天酿的酒
B. 春天酿的酒
C. 夏天酿的酒
D. 秋天酿的酒
诗中提到的“长安”和“洛阳”主要象征:
A. 乡村
B. 繁华与美丽
C. 战争
D. 贫穷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