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2:07: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2:07:07
读圆觉经 作者:辛弃疾
二十五轮清净观,上中下期春夏斋。本来欲造空虚地,那得许多缠绕来。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净的观念,暗示着在生活中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时,内心追求宁静的心态。诗中提到的“二十五轮”象征着一种圆满和清净的境界,而“春夏斋”则暗示着修行和自我反思的时间。作者本想创造一个空虚的境地,然而现实中却充满了种种纠缠和牵绊。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晚号醉尘居士,南宋著名词人、诗人和政治家。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刻关怀,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他的诗词风格豪放,情感真挚,常常表现出对现实的批判与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读圆觉经》写于辛弃疾晚年。此时,他经历了许多政治挫折,心中积累了不少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圆觉经为佛教经典,诗人在此背景下写下此诗,表现出对清净心境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扰的反思。
辛弃疾的《读圆觉经》以其清净的意象和深邃的思想让人深思。诗中通过“二十五轮清净观”这一形象,传达出一种对内心宁静的渴望。这里的“清净观”不仅是对佛教理念的引用,更是一种超越世俗纷扰的境界。上中下期的时间划分,仿佛暗示着作者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感悟与思考,提醒读者在繁忙的生活中不忘内心的宁静。
“本来欲造空虚地,那得许多缠绕来”,这句诗则点出在追求理想与清净的过程中,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牵绊与烦恼是不可避免的。辛弃疾以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既有对理想境界的追寻,也有对现实的无奈与反思。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辛弃疾作为词人兼诗人的独特风格。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清净心境的追求,反映出辛弃疾对理想与现实、内心宁静与世俗纷扰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通过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诗人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与对理想的向往。
这些意象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佛教哲学对人生的看法与辛弃疾对理想的追求。
“二十五轮”象征什么?
A. 欲望
B. 圆满与清净
C. 纷扰
诗中提到的“春夏斋”代表什么?
A. 季节的变化
B. 修行与反思的时间
C. 饮食习惯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追求理想与内心清净
B. 描述自然景色
C. 叙述个人经历
《静夜思》(李白)与《读圆觉经》均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李白通过月光引发思乡情感,而辛弃疾则通过清净的意象表达内心的宁静追求。两者都展现了深刻的哲理思考,但侧重点不同,李白更具个人情感,而辛弃疾则关注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