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8:55:53
月日,愈再拜:天地之滨,大江之濆,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匹俦也。
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
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无高山大陵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獱獭之笑者,盖十八九矣。
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
然是物也,负其异於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
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
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
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
愈今者,实有类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说焉。
阁下其亦怜察之。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8:55:53
诗词名称: 应科目时与人书
作者: 韩愈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月日,愈再拜天地之滨,大江之濆,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匹俦也。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无高山大陵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獱獭之笑者,盖十八九矣。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然是物也,负其异於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愈今者,实有类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说焉。阁下其亦怜察之。
在月日的某一天,我再次在天地之间敬拜,站在大江的边上,看到有一种怪物,它并不是普通的鱼类或其他生物。它可以借助水的力量,变化风雨,自在于天上,似乎不难。然而,当它没有水时,便只是在普通的空间之间,没有高山大岭、险途绝境的阻隔。然而,它在干涸的时候,无法自来水中生存,成为了可怜的笑柄,似乎已经快要死去。假如有力量的人同情它,稍微动动手脚即可将其转移。可是,它的存在本身就与众不同,竟然选择在沙泥中死亡,我宁愿不屈膝求怜,而是要保持自己的志向。因此,强者见到它时,往往视而不见。它的生死,谁又能知道呢?如今又有强者在它面前,试着仰天一声呼号,谁能知道强者是否会同情它,而忘记那一举手、一投足的劳苦,去将它转入清波中?同情与否,都是命运的安排,知道它的命运,鸣号的也是命运。如今的我,实在有些像它,因此忘却了我的愚蠢之罪,才有这样的说法,希望阁下也能体谅。
作者介绍: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以散文见长,影响深远。他的诗歌多表现个人情感,风格雄浑激昂。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思想解放时期,韩愈通过诗作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个体命运的思考。
《应科目时与人书》是韩愈对个体命运与社会环境的深刻反思。诗中通过描绘一种怪物的命运,将其比作世间众生,探讨了在困境中生存的艰难与无奈。作者用“怪物”形象象征那些在社会边缘生存的人,面对强者的冷漠与无视,表达了对人性与命运的无奈感。诗人通过“鸣号”的方式,诉说了对于救赎与同情的渴望,反映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整首诗言辞犀利,情感真挚,既有对个体命运的深入思考,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展现了韩愈作为文学家的敏锐与深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弱者的困境与强者的冷漠,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命运的无常,表达了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诗词测试:
韩愈的《应科目时与人书》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自然美
B. 社会不公与命运无常
C. 爱情的美好
“怪物”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强者
B. 社会中的弱者
C. 自然界的生物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