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时间: 2025-04-23 19:55:10

诗句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夫冀北马多天下。

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郡邪?

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

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

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

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

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

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

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

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

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

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

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

”岂不可也?

  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

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

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

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邪?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9:55:10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原文展示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郡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邪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白话文翻译

伯乐一经过冀北的草原,马群就变得空荡荡的。冀北的马在天下都是很多的,伯乐虽然善于识马,怎么会让整个郡的马都空了呢?有的人解释说我所说的空,并不是没有马,而是没有良马。伯乐善于识马,遇到良马就会立刻把它取走,因此马群中没有留下良马。如果没有良马,虽然说没有马,也不是虚假之言。东都,确实是士大夫出自冀北的地方。那些依靠才能而深藏不露的人,洛水北岸叫石生,南岸叫温生。大夫乌公在河阳执政三个月,先是看中了石生的才能,以礼把他引荐到幕下。几个月后又看中了温生的才能,因此通过石生做媒,以礼把温生引荐到幕下。东都虽然众多才士,早上选一个人,傍晚再选一个人,都是挑选最优秀的。自居河南尹,与各部门的执事,和我们两县的大夫,政治上有所不通,事情上也有疑惑,应该向谁请教呢?那些离开职位而在街巷游玩的士大夫,有谁与他们同乐?年轻的后生,应该向谁考量德行而询问学业呢?那些在东都经过的士绅,对其庐舍毫无礼数。这样看来,称大夫乌公镇守河阳,而东都的处士之庐却无人问津,岂不是很可悲吗?南面听取天下,其所托重而倚靠力量的,只有彼此之间的关系。相互为天子在朝廷上得人,为天子在幕下得文武士,内外都没有治理,岂能得呢?我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只能依赖二生以待老。如今都被有力者所夺,怎能没有忧虑?生到这里,拜见公于军门,算是我之前所称的,为天下所称的,也算是我致私怨于尽取了。留守相公最初为此事作了四韵诗,愈因此推其意而作此序。

注释

  • 伯乐:古代著名的识马专家,喻指能识才之人。
  • 冀北:指河北地区,古代马匹众多的地方。
  • 石生、温生:分别是两位士人,其才华被看重。
  • 乌公:指大夫乌公,执政者。
  • 南面而听:指皇帝听取下属的意见。

典故解析

  • 伯乐识马:源于古代对伯乐的传说,强调识才的重要性。
  • 士大夫:指古代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和官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以散文和诗歌闻名。他提倡古文运动,反对骈文,强调文学应当服务于道德和政治。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韩愈送别温生赴河阳军时,表达了对人才流失的忧虑和对士人志节的关心。

诗歌鉴赏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以伯乐识马的比喻开篇,深刻地揭示了人才的稀缺与社会对人才的漠视。诗中通过对比冀北马多而被伯乐挑选的情形,反映了东都士人虽多但真正被重用的却不多,展现了官场对人才的冷酷与无情。韩愈对温生的赞赏,以及对士人命运的深切关怀,突显了他对人才的珍视与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全诗情感真挚,语言生动,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伯乐识马经过冀北的草原。
  • 而马群遂空:造成马群空无一马。
  • 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有的人解释说空并不是没有马,而是没有良马。

修辞手法

  • 比喻:以伯乐识马比喻官场对人才的挑选。
  • 对仗:文中多处使用对仗,如“东都”与“河阳”,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才的珍视与对社会不公的控诉,表达了诗人对温生的期望及对才士遭遇的关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伯乐:象征能够识别人才的人。
  • 马群:象征众多的士人。
  • 东都:象征权利与名利的中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伯乐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人才
    • B. 权力
    • C. 识才之人
    • D. 士大夫
  2. 温生是指哪种人?

    • A. 有权势的人
    • B. 有才华的士人
    • C. 农民
    • D. 商人
  3. 诗中提到的“冀北”指的是哪个地区?

    • A. 河南
    • B. 河北
    • C. 山西
    • D. 辽宁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王维的诗作,表达对人才的关注。
  • 《登高》:杜甫的诗,反映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诗词对比

  •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滕王阁序》:两者都表达了对人才的关心,但韩愈更侧重对士人命运的关注,而王勃则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韩愈文集》
  • 《唐代文学史》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秋怀三十六首 天人吟 同王胜之学士转运赏西园芍药 窥开吟 其九 秋尽吟 训世孝弟诗十首 其三 春天吟 训世孝弟诗十首 其二 代简谢朱殿直赠长韵诗 又一绝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陆逊 与民同忧 无名之辈 金字旁的字 瞽语 陆詟水栗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非字旁的字 累块积苏 吞敌 晦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殳字旁的字 包含慧的词语有哪些 而字旁的字 豸字旁的字 兵来将迎,水来土堰 包含拥的成语 触目成诵 包含虮的词语有哪些 神牧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