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36: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36:03
送内
作者:陈师道
麀麌顾其子,燕雀各有随。
与子为夫妇,五年三别离。
儿女岂不怀,母老妹已笄。
父子各从母,可喜亦可悲。
关河万里道,子去何当归。
三岁不可道,白首以为期。
百亩未为多,数口可无饥。
吞声不敢尽,欲怨当归谁。
这首诗表达了一位母亲对丈夫和孩子分别的深切思念。母鹿常常看顾着自己的幼子,燕雀也有自己的依附。我们夫妻相伴已经五年,却经历了三次分离。儿女难道不思念吗?母亲已经老去,女儿也已出嫁。父亲和儿子各自随母亲而去,既让人欣喜又令人悲伤。关山河流万里,孩子何时才能回来?三岁的小孩无法言语,白发苍苍的母亲只能以此为期。百亩的土地并不算多,几口人也能不饥饿。她默默忍受着不敢尽情发泄心中的怨怼,想要埋怨归来的人又该向谁说呢?
作者介绍:陈师道,宋代诗人,字师道,号仲华,晚号曰白云山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生活中的细微情感为题材,表达对人生、家庭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家庭离散的时代背景下,家庭成员常常因社会动荡、战乱等原因而分离,诗人以个人情感反映社会普遍现象,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叙述,展现了母亲对家庭的深厚情感与无奈。开篇以“麀麌顾其子”引入,勾勒出母亲对孩子的关爱,接着通过“燕雀各有随”进一步延伸到家庭成员之间的依附关系,暗示了家庭的温暖与联系。诗中反复提及的“别离”与“思念”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情感张力。
在情感的表达上,诗人不仅描绘了对孩子的怀念,还流露出对母亲角色的深切同情,表现出家庭中的牵绊和责任。诗的最后两句“吞声不敢尽,欲怨当归谁”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内心的压抑与无奈,使整首诗在情感的深度上达到了顶峰。
整首诗在用词上简练而富有情感,意象鲜明,既有对家庭生活的细腻描绘,又渗透着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充分展示了作者对生活的敏感与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家庭离散与思念之情展开,表现了母亲对家庭成员的关爱与对离别的无奈,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动物象征是什么?
诗中“父子各从母”的含义是什么?
“吞声不敢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