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2:22: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22:34
是法本平等,无怠亦无敬。如何证无生,却来见参政。
这段法理本来是平等的,没有懈怠也没有恭敬。如何才能证得无生的境界,却又来见参政的事情呢?
吴思齐,宋代诗人,他的诗作常常体现出深刻的哲理思考与对佛理的理解,风格清新自然,常常透出对于人生的思考与对宇宙本质的追问。
这首诗作是在一个对话或交流的场景下产生的,可能是在与友人探讨佛理时写下的,反映了诗人对于法理的思考,以及对世俗事务的看法。
这首诗反映了佛教的核心理念,强调法理的平等,无论是对待信仰还是对待世俗事物,作者都提倡一种中正平和的态度。诗中提到的“无怠无敬”不仅是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态度。在繁忙的世俗生活中,人们常常陷入对名利的追逐,而忽略了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诗人通过“如何证无生,却来见参政”一语,表达出一种矛盾的心态,既想要追求超越生死的境界,然而又不得不面对世俗的纷扰,这种内心的挣扎使得诗歌更加深沉而富有哲理。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中心思想在于探讨佛教的平等法理与世俗事务之间的矛盾,反映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中强调的法理是:
A. 高贵的
B. 平等的
C. 难以理解的
答案:B
诗人提到的“无怠无敬”意指:
A. 懈怠和恭敬是可有可无的
B. 任何态度都不重要
C. 在法理面前应保持平等的态度
答案:C
诗句“如何证无生”表达了什么?
A. 质疑如何达到无生的境地
B. 确定无生的境地很简单
C. 无生是不可能的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