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39: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39:33
辛勤场屋一书生,六卷时文谩策名。
身事两朝奚所补,恩覃五世亦何荣。
前人庆泽宜丰报,尔辈官曹讵可轻。
移孝为忠斯不负,更须勤学绍家声。
一位勤奋在书斋的书生,写了六卷时文来博取名声。
在两个朝代中做事,得到的补偿又算什么呢?
前人所积累的恩泽,应该好好报答;你们这些官员,怎么能轻视这些?
将孝道转化为忠诚,这样才能不辜负前人,更要努力学习,传承家族的声誉。
徐经孙(约1086—?),字子直,号兰亭,宋代人,曾任职于官府,著有诗文,提倡学术。徐经孙的诗作多反映出对学问的重视及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士人面对科举制度与仕途选择的时期。诗中反映了作者对学问和品德的重视,强调了士人应为国家和家族的责任和义务。
这首诗通过对书生的描述,表达了对勤奋学习和忠诚于国家的要求,体现出深厚的家国情怀。开头两句以书生的勤劳与时文的写作引入,展现出士人的学问追求。在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质疑在两个朝代中任职的士人所得到的回报,暗示了对功名的淡薄与对社会责任的重视。接着,诗人提到前辈的恩泽,强调对先人的感恩之情,表明后代必须传承这种精神。最后一句提到“更须勤学绍家声”,传达了对后辈的期望,既要有忠于国家的情怀,也要具备深厚的学识。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字里行间透出一种激励后人奋发向上的精神,既反映了个人对学问的追求,也体现了对家族、国家的责任感。诗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责任感,激励着人们不忘初心,努力学习和为社会做出贡献。
诗歌传达了士人应有的责任感与对学问的追求,强调了对前辈恩泽的感恩与传承的重要性,表现出对国家和家族的忠诚。
诗中的“书生”指的是:
A. 官员
B. 农民
C. 读书人
D. 商人
“移孝为忠”主要强调的是:
A. 忠于家庭
B. 忠于国家
C. 忠于朋友
D. 忠于个人
诗中提到的“六卷时文”指的是:
A. 六篇诗歌
B. 六篇时事文章
C. 六本书籍
D. 六个科举名额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