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一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一》

时间: 2025-07-27 22:19:55

诗句

丙子正月十有三,挝鞞伐鼓下江南。

臯亭山上青烟起,宰执相看似醉酣。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22:19:55

原文展示:

丙子正月十有三,挝鞞伐鼓下江南。臯亭山上青烟起,宰执相看似醉酣。

白话文翻译:

正月十三日,打着锣鼓向江南进发。臯亭山上青烟袅袅升起,宰相和官员们互相对视,神态似乎有些醉意。

注释:

字词注释:

  • 丙子:指的是中国农历的一个年份,丙子年。
  • 挝鞞(huā bō):锣鼓的声音,这里指的是庆祝或出发时的打击乐器。
  • 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的地区,风景秀丽,文化繁荣。
  • 臯亭山:位于湖州,山上常有青烟缭绕,给人一种诗意的感觉。
  • 宰执:指的是朝廷的高官、宰相等。
  • 醉酣:形容人喝醉了,神情恍惚。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涉及明确的典故,但“宰执相看似醉酣”可以理解为诗人观察到的官员们的轻松状态,暗示他们在即将到来的行程中略显放松和愉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元量,字公衡,号山人,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湖州,因其作品多描写江南水乡的风光而受到喜爱。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和人文景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丙子年正月,正值农历新春,诗人以打击乐器开场,表达了出行的气氛和节日的喜庆。诗中描绘的臯亭山的青烟,增添了江南的诗情画意,体现了南宋文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场景,正月十三日,官员们在锣鼓声中向江南进发。打击乐器的声音不仅是出行的号角,更是节日的欢庆。诗人在描写臯亭山的青烟时,展现了江南特有的自然风光,青烟的升起仿佛在为这次出行增添了神秘与诗意。接着,宰相与官员们彼此对视,似醉似酣,表现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整首诗在节奏和情感上都流露出一种欢快与放松,仿佛在提醒人们在繁忙的官场生活中也应寻找乐趣和愉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丙子正月十有三:时间的标示,让人感受到新春的气息。
  2. 挝鞞伐鼓下江南:描绘出热闹的出行场景,乐声与人群相融。
  3. 臯亭山上青烟起:用意象传达自然的美,青烟的升起仿佛是对新春的祝福。
  4. 宰执相看似醉酣:官员们的轻松神态,暗示他们在这次出行中享受乐趣。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挝鞞伐鼓”和“宰执相看”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青烟与锣鼓声交织,形成了生动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官员们在新春出行的欢快场景,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赞美,反映出南宋官场生活的某种轻松氛围。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烟:象征着自然的灵动与人文的和谐。
  • 锣鼓:代表着节庆的欢快气氛,体现出社会生活的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A. 春节出行
    B. 秋天的丰收
    C. 夏日游玩

  2. “臯亭山上青烟起”中的“青烟”象征着什么? A. 烟雾
    B. 自然的灵动
    C. 战争

  3. 诗中提到的“宰执”指的是? A. 农民
    B. 官员
    C. 商人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除了汪元量的作品,可以推荐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样描绘了江南的美景和生活。

诗词对比:

  • 汪元量《湖州歌九十八首》 vs 苏轼《水调歌头》:两者都表达了对江南景色的热爱,汪元量更注重于生活的细腻描绘,而苏轼则更倾向于哲理与情感的融合。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汪元量相关研究论文与书籍。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湖北提刑林寺丞 次韵王常博题江陵乐德佐 十八日上寿退赐坐十九日贡院锡宴二十一日紫 宇文泸州挽诗 其二 送从子令宪西归 二月十九日席上赋四首 次韵黄侍郎沧江海棠六绝 清平乐(即席和李参政壁白笑花) 元夕卜油溪故事 南乡子(上元马上口占呈应提刑懋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悉心毕力 包含梦的词语有哪些 鬼子敢尔 走马上任 皮字旁的字 桑扈 太易 淫物 包含蹀的词语有哪些 彐字旁的字 寒泉之思 而字旁的字 好衣美食 广字头的字 包含迕的词语有哪些 芭蕾舞 手字旁的字 自惭形秽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