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送夔门丁帅赴召 其一

《送夔门丁帅赴召 其一》

时间: 2025-04-27 04:48:08

诗句

忆昔扪三峡,班荆拥暮寒。

宦情双鬓底,世事两眉端。

坏證扶须力,危机发更难。

胸中经济学,为国好加餐。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4:48:08

原文展示:

送夔门丁帅赴召 其一 崔与之 〔宋代〕

忆昔扪三峡,班荆拥暮寒。 宦情双鬓底,世事两眉端。 坏證扶须力,危机发更难。 胸中经济学,为国好加餐。

白话文翻译:

回忆往昔攀登三峡,与友人共坐于暮色中的寒冷。 官场生涯染白了双鬓,世间纷扰尽现于眉间。 救治重症需大力,危机时刻更显艰难。 胸中满是治国理政的智慧,为国家多保重身体。

注释:

  • 扪三峡:攀登三峡,指经历艰难险阻。
  • 班荆:指与友人共坐。班,排列;荆,荆棘,比喻简陋的环境。
  • 宦情:官场生涯的情感体验。
  • 双鬓底:指双鬓,比喻岁月的痕迹。
  • 世事:世间的事务和纷扰。
  • 两眉端:眉头,比喻忧虑和烦恼。
  • 坏證:重症,比喻国家的困境。
  • 扶须力:需要大力扶持。
  • 危机:危险和困难的时刻。
  • 胸中经济学:指作者内心的治国理政的智慧。
  • 为国好加餐:为国家多保重身体,意指为国家多做贡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与之(1158-1239),字正子,号菊坡,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历任多个官职,以清廉著称,主张节俭,反对奢侈。他的诗作多反映官场生涯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崔与之送别丁帅赴召的作品。丁帅可能是崔与之的同僚或朋友,被召至朝廷任职。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心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回忆往昔的艰难经历,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诗中“宦情双鬓底,世事两眉端”一句,巧妙地运用了对仗和比喻,表达了官场生涯的艰辛和世间纷扰的忧虑。而“胸中经济学,为国好加餐”则体现了作者对治国理政的深刻见解和对友人的殷切期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崔与之作为政治家和文学家的双重身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忆昔扪三峡,班荆拥暮寒。

    • 回忆往昔攀登三峡的艰难经历,与友人共坐于暮色中的寒冷。
    • 扪三峡:攀登三峡,象征经历艰难。
    • 班荆:与友人共坐,荆棘比喻简陋的环境。
  2. 宦情双鬓底,世事两眉端。

    • 官场生涯染白了双鬓,世间纷扰尽现于眉间。
    • 宦情:官场生涯的情感体验。
    • 双鬓底:双鬓,比喻岁月的痕迹。
    • 世事:世间的事务和纷扰。
    • 两眉端:眉头,比喻忧虑和烦恼。
  3. 坏證扶须力,危机发更难。

    • 救治重症需大力,危机时刻更显艰难。
    • 坏證:重症,比喻国家的困境。
    • 扶须力:需要大力扶持。
    • 危机:危险和困难的时刻。
  4. 胸中经济学,为国好加餐。

    • 胸中满是治国理政的智慧,为国家多保重身体。
    • 胸中经济学:指作者内心的治国理政的智慧。
    • 为国好加餐:为国家多保重身体,意指为国家多做贡献。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宦情双鬓底”比喻官场生涯的艰辛,“世事两眉端”比喻世间纷扰的忧虑。
  • 对仗:如“宦情双鬓底,世事两眉端”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 拟人:如“坏證扶须力”将国家的困境拟人化,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对友人的关心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通过回忆往昔的艰难经历,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诗中体现了作者对治国理政的深刻见解和对友人的殷切期望,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扪三峡:攀登三峡,象征经历艰难。
  • 班荆:与友人共坐,荆棘比喻简陋的环境。
  • 双鬓底:双鬓,比喻岁月的痕迹。
  • 两眉端:眉头,比喻忧虑和烦恼。
  • 坏證:重症,比喻国家的困境。
  • 胸中经济学:指作者内心的治国理政的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扪三峡”象征什么? A. 经历艰难 B. 攀登高山 C. 游览风景 D. 寻找宝藏

  2. “宦情双鬓底”中的“双鬓底”比喻什么? A. 岁月的痕迹 B. 官场的荣耀 C. 友情的深厚 D. 世事的纷扰

  3. “胸中经济学”指的是什么? A. 作者的经济知识 B. 作者的治国理政智慧 C. 作者的文学才华 D. 作者的政治立场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友人的关心。
  • 王安石《泊船瓜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对友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崔与之《送夔门丁帅赴召 其一》: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友人的关心,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战乱的忧虑,而崔与之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官场生涯的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崔与之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和主题思想。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家,有助于了解崔与之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行至椹涧作 龙溪 和圣俞 早赴府学释奠 鹎鵊词 与谢三学士 三桥诗 宜远 游龙门分题十五首·宿广化寺 渔家傲·暖日迟迟花袅袅 阮郎归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鹿字旁的字 逆子贰臣 里丑捧心 严切 突弁 烟火之警 党同妒异 片字旁的字 爿字旁的字 耽志 诗成得袍 毛字旁的字 行结尾的成语 酤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丕烈 骨字旁的字 糜鹿姑苏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