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塞下曲五首 其一

《塞下曲五首 其一》

时间: 2025-05-07 16:46:30

诗句

三戍渔阳再渡辽,骍弓在臂剑横腰。

匈奴似若知名姓,休傍阴山更射雕。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6:46:30

原文展示:

三戍渔阳再渡辽,
骍弓在臂剑横腰。
匈奴似若知名姓,
休傍阴山更射雕。

白话文翻译:

我再次渡过辽河,来到渔阳的戍楼,
手臂上搭着骏马弓,腰间悬着利剑。
匈奴似乎知道我的名姓,
所以不要在阴山附近再去射雕了。

注释:

字词注释:

  • 三戍:指的是边防的戍楼,通常设在边界。
  • 渔阳:古地名,今北京附近,以渔阳戍为名。
  • 骍弓:指的是马背上搭着的弓,骍马指色泽鲜艳的马。
  • 匈奴:古代游牧民族,常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
  • 阴山:一座山脉,古代是匈奴的栖息地。
  • 射雕:比喻的用法,这里指的是在战斗中寻求机会。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匈奴”是指古代与汉朝对峙的北方民族,而“阴山”作为匈奴的重要地理标志,象征着边疆的危机与对抗的历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仲素,唐代诗人,少有名声,主要以边塞诗见长。他的诗作多描绘边疆的风光与士兵的生活,表现出对国土的热爱和战斗的勇敢。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边疆局势紧张,诗人通过描绘战士的生活,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对敌人的警惕。

诗歌鉴赏:

《塞下曲五首 其一》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边疆战士的生活与心理。开头的“三戍渔阳再渡辽”便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展现了战士在戍楼之间频繁行动的场景。接下来的“骍弓在臂剑横腰”则强调了战士的装备,体现出战争的紧迫与危险。尤其是最后两句,诗人将个人的经历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表达了对敌人的警惕和对自己身份的清晰意识。整首诗在气势上很有张力,既有壮阔的自然景观,又有浓厚的历史感,令人感受到边疆生活的艰辛与士人的豪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戍渔阳再渡辽:描绘了作者在边防戍楼之间频繁来往的场景,传达出对边疆的熟悉与重视。
  • 骍弓在臂剑横腰:显示出战士随时准备应战的紧张状态,弓与剑是战争的象征。
  • 匈奴似若知名姓:体现了敌人对自己身份的认知,增强了诗人面对敌人的紧迫感。
  • 休傍阴山更射雕:表达了对敌人行动的警惕,暗示着不要轻易接近敌人,体现出一名战士的谨慎。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骍弓在臂剑横腰”,构成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用“射雕”来象征战斗中的机遇与风险,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国家安全的关注与对敌人的警惕,表达了士兵在边疆守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戍楼:象征着国防与警戒。
  • 骏马与武器:象征着勇气与战斗的准备。
  • 匈奴:代表着外敌,象征着战争与冲突的威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渔阳”是指哪个地方?
    A. 南方
    B. 北京附近
    C. 西北

  2. 在诗中,诗人使用了哪个武器作为象征?
    A. 长矛
    B. 弓与剑
    C. 短刀

  3. 诗中提到的“阴山”象征着什么?
    A. 和平
    B. 战斗
    C. 外敌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
  • 高适的《别董大》

诗词对比: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绘了边塞生活,但更多地表现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对战争的感慨,而张仲素则侧重于战士的警觉与责任感。两首诗的主题虽有相似之处,但表达的情感与侧重点不同。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九日曲江 天池 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亭对鹊湖 铁堂峡(铁堂山在天水县东五里,峡有铁堂庄) 宿昔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赠陈二补阙 续得观书,迎就当阳居止,正月中旬定出三峡 诸葛庙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乛字旁的字 肝开头的成语 磨拳擦掌 熙熙融融 一力承当 村酒野蔬 伏节死义 绞丝旁的字 士字旁的字 铁字 夕字旁的字 噫呜流涕 舌字旁的字 血缕 晏息 辛冽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