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0:27: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27:22
《筇竹颂》
作者:黄庭坚 〔宋代〕
伟邛崃之美竹,初发迹於左牛右羊。
有山而不险,有水而无波。
金声而玉节,故贯四时而不改其柯。
郭子遗我,扶余涧阿。
坐则倚胡床棐几,行则随青笠绿蓑。
吾衰也久矣,视尔畏友。
予琢予磨,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则涪皤不负筇竹。
危而不扶,颠而不持,
惟筇竹之负涪皤。
这首诗赞美了美丽的邛崃竹子,最初生长在左牛右羊之间。
竹子生于山中,山并不险峻,水流也静谧无波。
竹子发出金属般的声音,节节如玉,因此四季常青,枝叶繁茂。
郭子曾将其遗赠给我,生长在扶余涧的旁边。
我坐着时倚靠在胡床和檀木桌上,走动时则披着青色的斗笠和绿藕的蓑衣。
我已经衰老很久了,但看到你们却感到畏惧。
我不断琢磨和打磨,百世等待圣人而不迷惑,
那么涪皤也不会辜负筇竹。
即使面临危险而不需要扶持,跌倒而不需要支撑,
这都是筇竹所能承载的。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涪翁,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尤其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他的诗词以清新、俊逸著称,富有个人风格。
《筇竹颂》创作于黄庭坚晚年,表达了他对竹子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竹子象征着坚韧和高洁,与诗人自己的品格相符。
《筇竹颂》不仅是一首赞美竹子的诗,更是黄庭坚对生命和友谊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对竹子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深切感悟。竹子在诗中不仅是自然的象征,更是坚韧不拔、清新高洁的象征。诗人以竹子的美丽和坚韧昭示了自己在经历风雨后仍然保持的品格,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整首诗的语言清新脱俗,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又有对自我内心的深刻反思。尤其在“危而不扶,颠而不持”这句话中,诗人表达了即使在生活的困境中也要保持独立和坚强,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整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坚韧不拔、清高脱俗的人格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人生哲学。
《筇竹颂》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金声而玉节”是形容什么?
“危而不扶,颠而不持”表达了什么样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