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5:17: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5:17:10
寄鹅湖佛智长老
作者: 黄裳〔宋代〕
十年光景一回头,
闻住鹅湖且六周。
堂上雷鸣通妙用,
鼎中龙伏得真修。
报恩香篆云山晓,
传法心涵水月秋。
莫笑紫玄翁未去,
已怀烟浪作扁舟。
全诗翻译:
十年的光阴转瞬即逝,回首时才发现自己在鹅湖已度过六个春秋。
厅堂里雷声轰鸣,传达着深刻的道理;
炉鼎中龙已伏下,真正的修行在这里得以实现。
报恩的香火在云海中逐渐明亮,
传授法理的心境如同秋水月影般清澈。
不要嘲笑紫玄老翁尚未离去,
他心中早已驾着烟波浪潮,化作扁舟。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十年光景”体现了时间的无情与人生的短暂,反映出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诗中提到的“鼎”与“龙”是道教文化中的重要元素,象征着修行的高深和力量。
作者介绍:
黄裳,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诗歌、散文著称。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佛教哲理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黄裳在鹅湖的修行期间,表达了他对佛教修行的感悟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鹅湖也可能是他与佛智长老交流的地方,体现了他对师友的敬意。
这首诗以“十年光景一回头”开篇,直白地揭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通过“闻住鹅湖且六周”,作者表明自己在这里度过的时光,并在这段时间中体悟到了深厚的佛理。接下来的“堂上雷鸣通妙用”,则展现了他在修行中所获得的心灵震撼,雷鸣象征着觉悟的声音,昭示着深刻的哲理。
“鼎中龙伏得真修”进一步深化了修行的主题,龙的隐喻象征着潜在的力量与智慧,强调了真正修行需要内心的沉静与积累。后半部分的“报恩香篆云山晓”,描绘了在晨曦中香火缭绕的美好画面,表达了对因果法则的感悟与感恩之情。
结尾的“莫笑紫玄翁未去”,则是对佛智长老的敬仰与感慨,暗示着即便外在的身影未离去,但内心的领悟早已超越了时间的束缚,心中已然放飞,化作“烟浪作扁舟”。整首诗在简洁中蕴含深邃的哲理,传递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反思时间、感悟修行与表达敬仰,展现了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对佛理的追求,传达出一种超越世俗的宁静与智慧。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鹅湖”象征什么?
A) 友谊
B) 修行与沉思
C) 旅行
诗中“堂上雷鸣”意指什么?
A) 天气变化
B) 深刻的道理
C) 诗人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感悟,而苏轼的《题西林壁》则体现了对事物本质的思考。两者虽然风格各异,但在哲理的探讨上与黄裳的诗有共通之处。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