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10:11: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0:11:59
何处堪避暑,林间背日楼。
何处好追凉,池上随风舟。
日高饥始食,食竟饱还游。
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
眼明见青山,耳醒闻碧流。
脱袜闲濯足,解巾快搔头。
如此来几时,已过六七秋。
从心至百骸,无一不自由。
拙退是其分,荣耀非所求。
虽被世间笑,终无身外忧。
此语君莫怪,静思吾亦愁。
如何三伏月,杨尹谪虔州。
哪里可以避暑呢?在林间的背阴楼上。
哪里又适合追寻凉意呢?在池面上随风荡舟。
日头高挂,肚子饿了才吃东西,
吃完后又继续游玩。
游玩结束后小憩一觉,醒来后喝一杯茶。
眼明亮能见青山,耳朵清醒能听到碧流。
脱掉袜子悠闲地洗洗脚,
解开头巾快快地抓抓头发。
这样的日子已经过了多久?
已经是六七个秋天了。
从心到身体,无一处不感到自由。
我老实退隐是我应有的分,
我并不追求荣耀。
虽然被世人嘲笑,但我一点也不忧虑。
这番话请你不要见怪,我静思之下也有忧愁。
如何在三伏的月份,杨尹被贬到虔州。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风格平易近人,内容关注民生,常以直白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情感。
创作背景
《何处堪避暑》创作于白居易隐居期间,诗人通过描绘避暑的场景,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流露出他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与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何处堪避暑》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诗人避暑的快乐和对宁静生活的热爱。开篇以“何处堪避暑”引出主题,表现出对避暑之地的渴求。接着,通过“林间背日楼”和“池上随风舟”两幅画面,展现了自然环境的优美与宜人,给读者带来极大的视觉享受。
诗中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了诗人游玩、休息的悠闲生活。无论是“饥始食”,“食竟饱还游”,还是“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都是一种随意、自在的生活态度,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满足与享受。
最后,诗人虽经历世间的嘲笑,却依然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这种洒脱的态度让人钦佩。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传达出对简单、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争的淡泊心态,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及对世俗名利的超脱,展现出一种追求内心自由与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何处堪避暑”表达了什么情感?
“脱袜闲濯足”中的“闲”字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白居易在这首诗中对世俗的态度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