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35: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35:08
华原磬,华原磬,古人不听今人听。
泗滨石,泗滨石,今人不击古人击。
今人古人何不同,用之舍之由乐工。
乐工虽在耳如壁,不分清浊即为聋。
梨园弟子调律吕,知有新声不如古。
古称浮磬出泗滨,立辨致死声感人。
宫悬一听华原石,君心遂忘封疆臣。
果然胡寇从燕起,武臣少肯封疆死。
始知乐与时政通,岂听铿锵而已矣。
磬襄入海去不归,长安市儿为乐师。
华原磬与泗滨石,清浊两声谁得知。
华原磬,华原磬,古人不听,今人却在倾听。
泗滨石,泗滨石,今人不敲打,古人却曾击声。
今人古人究竟有何不同?使用与舍弃都由乐工来决定。
乐工虽在耳边,却像墙壁一样,不分清浊便成了聋子。
梨园弟子调音律,知道有新声却不如古音。
古时称浮磬出自泗滨,立刻辨别声响令人感动。
宫中悬挂一听华原石,君王的心思便忘却了封疆大臣。
果然胡人从燕地来,武臣少有人愿意为封疆而死。
这才明白音乐与时政相连,岂只是听那铿锵之声而已!
磬襄入海后再也不归,长安的孩子们成为了乐师。
华原磬与泗滨石,清浊两声谁能知晓呢?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号醉吟先生,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通俗易懂,注重现实主义,常常关注民生和社会问题。
《华原磬-刺乐工非其人也》创作于唐代,正值政治动乱与社会变迁之际。诗中通过古今音乐的对比,反映出诗人对当时社会文化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反思。
白居易在《华原磬-刺乐工非其人也》中,运用音乐作为切入点,探讨古今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他通过对华原磬和泗滨石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对音乐的不同理解,以及音乐与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诗中提到“今人古人何不同”,引发读者对时代背景的思考,反映了古代音乐的价值与美感在现代观众心中的消解。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乐工的批判,认为他们在音乐的表现上缺乏对清浊的辨识,最终导致艺术的失传。通过对“梨园弟子”的提及,白居易强调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新声不如古声,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此外,诗中还提及了政治动荡的背景,乐与政的结合深入探讨了音乐在社会中的重要性,揭示了音乐不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社会政治的反映。整首诗在对比中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体现了白居易在艺术与社会之间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音乐与政治的结合,探讨了古今文化的传承与变迁,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及对现实社会的无奈,揭示了音乐的深刻内涵。
华原磬与泗滨石的不同是什么?
“乐工虽在耳如壁”意指什么?
诗中提到的“梨园弟子”主要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