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2:31: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2:31:31
宿双峰寺,寄卢七、李十六
作者: 刘长卿 〔唐代〕
寥寥禅诵处,满室虫丝结。
独与山中人,无心生复灭。
徘徊双峰下,惆怅双峰月。
杳杳暮猿深,苍苍古松列。
玩奇不可尽,渐远更幽绝。
林暗僧独归,石寒泉且咽。
竹房响轻吹,萝径阴馀雪。
卧涧晓何迟,背岩春未发。
此游诚多趣,独往共谁阅。
得意空自归,非君岂能说。
在这寂静的禅院里,只有微弱的咒语声,满室都是虫子结成的丝网。
我独自与山中的人相处,无心于生与灭的变化。
我在双峰下徘徊,惆怅于双峰的月光。
深邃的暮色中传来猿猴的叫声,苍翠的古松在夜里排列。
奇妙的景色无穷无尽,渐渐远去,变得更加幽静绝伦。
林中幽暗,僧人独自归去,石头上寒冷的泉水缓缓流淌。
竹房里传来轻柔的风声,爬藤的小路上残留着雪影。
我躺卧在溪边,早晨怎么还如此迟缓,背靠岩石春天却未曾到来。
这次游玩确实趣味横生,我独自一人又能与谁分享?
得意的心情只能自己领悟,难道非君子所能言说?
作者介绍:刘长卿,字景文,号静轩,唐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后隐居于山林。他的诗以清新、脱俗著称,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双峰寺,诗人寄情于山水,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了自然的美景,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宿双峰寺,寄卢七、李十六》是刘长卿的一首抒情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与人际关系的思考。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双峰寺的幽静与美丽,反映出诗人在自然中感受到的孤独与惆怅。
诗的开头“寥寥禅诵处,满室虫丝结”,描绘了一个安静而神秘的环境,仿佛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禅意。接着,诗人通过“独与山中人,无心生复灭”表达了对生死无常的思考,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描写双峰的月光时,诗人用“惆怅”这个词,展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感慨与失落。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逐渐展现出对自然与生活的思考,表现出一种“玩奇不可尽,渐远更幽绝”的境界,似乎在向读者传达一种对生命的深刻体悟。
诗的最后两句“此游诚多趣,独往共谁阅”,在表达游玩乐趣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的孤独感。整首诗在细腻的自然描写中,透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形成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思念,同时也流露出对生命变化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孤独与内心的宁静。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寥寥禅诵处”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环境?
“无心生复灭”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诗的最后两句“得意空自归,非君岂能说”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