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53: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53:03
非痴非狂谁氏子,
去入王屋称道士。
白头老母遮门啼,
挽断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妇年二十,
载送还家哭穿市。
或云欲学吹凤笙,
所慕灵妃媲萧史。
又云时俗轻寻常,
力行险怪取贵仕。
神仙虽然有传说,
知者尽知其妄矣。
圣君贤相安可欺,
乾死穷山竟何俟。
呜呼余心诚岂弟,
愿往教诲究终始。
罚一劝百政之经,
不从而诛未晚耳。
谁其友亲能哀怜,
写吾此诗持送似。
这位非痴非狂的少年究竟是谁?他去到了王屋山自称道士。白发老母在门前哭泣,拉扯着儿子的衣袖不肯放手。翠眉的新娘年方二十,带着哭声送他回家,路过市集。有人说他想学吹凤笙,所仰慕的灵妃可以与萧史媲美。又有人说时俗轻视寻常,追求险怪的事物以求得显赫的地位。虽然神仙有传说,明白真相的人都知道这是虚妄的。圣明的君主和贤良的相国怎能轻易被欺骗,穷山恶水又能等待什么呢?唉,我的心诚恳,难道不值得吗?我愿意去教诲以探究事情的前因后果。惩罚一人可以劝诫百政之道,若不从而处以惩罚也未晚。谁能体恤我的亲友,写下这首诗送给他呢?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主张古文复兴,以期恢复汉代文风。其作品风格豪放,内容丰富,常涉及哲理和社会问题。
《谁氏子》写于唐代,反映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尤其是对追求道士和神仙之风的讽刺。诗中充满了对家庭、友情和理想的反思,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谁氏子》是一首具有哲理性的诗作,通过对比与对话的手法,展现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诗中描绘了一个年轻人追求道士生活的情景,然而他身边的母亲和妻子却因其离去而悲痛不已,展现了人性之温暖与社会责任。韩愈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对家庭情感的重视与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之间的矛盾。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白头老母”、“翠眉新妇”,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反映出对传统价值观的思考。特别是最后几句,强调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揭示了追求不切实际的理想所带来的空虚与无奈,表现出韩愈对现实的关注与对理想的追求。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哲理,体现了韩愈作为唐代文学巨匠的深邃思考和艺术成就。
整首诗反映了对追求虚幻理想的批判,强调家庭与社会责任,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深切关怀和对理想的理性思考。
诗中提到的“白头老母”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翠眉新妇年二十”中的“翠眉”形象用来形容什么?
诗中提到的“王屋”象征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