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29:30
原文展示:
一亩萧然绝世喧,抗怀那肯就笼樊。功名晚更为馀事,灾异初尝出至言。郡阁已空徐孺榻,里人犹识郑公门。斯文未丧如繇我,后代当知李仲元。
白话文翻译:
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远离尘世的喧嚣,我坚守着高洁的情怀,不愿被世俗的樊笼所束缚。功名利禄对我而言,晚年已成多余之事,而面对灾异,我初次说出至理名言。郡阁中徐孺的卧榻已空,但乡里人仍记得郑公的门第。文化的传承未曾中断,仿佛由我承担,后代应当记住李仲元的名字。
注释:
- 萧然:形容环境清幽,远离尘嚣。
- 抗怀:坚守高尚的情怀。
- 笼樊:比喻世俗的束缚。
- 馀事:多余的事,指功名利禄。
- 至言:至理名言,指深刻的言论。
- 徐孺榻:徐孺子的卧榻,典出《后汉书·徐穉传》,徐穉字孺子,东汉隐士。
- 郑公门:指郑玄的门第,郑玄是东汉著名经学家。
- 斯文:指文化、文明。
- 繇我:由我,表示承担。
- 李仲元:可能是作者自指,也可能是指某位历史上的文化名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与王安石、苏轼等人并称“唐宋八大家”。曾巩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著称,其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怀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怀的坚守,以及对功名利禄的超然态度。诗中提到的“高士坊”可能是指某个隐士或文化名人的居所,作者在此表达了对前贤的敬仰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远离尘嚣的环境,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怀的坚守。诗中“一亩萧然绝世喧”一句,以“萧然”形容环境的清幽,与“绝世喧”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作者对世俗的超脱。“抗怀那肯就笼樊”进一步强调了作者不愿被世俗束缚的决心。后文通过提及“功名晚更为馀事”和“灾异初尝出至言”,展现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超然态度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结尾处,作者以“斯文未丧如繇我”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并以“后代当知李仲元”寄托了对后世的期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曾巩诗歌的典型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亩萧然绝世喧”:描绘了一个清幽的环境,与尘世的喧嚣形成对比。
- “抗怀那肯就笼樊”:表达了作者坚守高洁情怀,不愿被世俗束缚的决心。
- “功名晚更为馀事”:表明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超然态度。
- “灾异初尝出至言”: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 “郡阁已空徐孺榻”:通过典故,表达了对前贤的敬仰。
- “里人犹识郑公门”: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 “斯文未丧如繇我”:表达了作者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 “后代当知李仲元”:寄托了对后世的期望。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萧然”与“绝世喧”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世俗的超脱。
- 典故:使用“徐孺榻”和“郑公门”的典故,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 排比:通过“功名晚更为馀事”和“灾异初尝出至言”的排比,强化了作者的态度。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坚守高洁情怀,超脱功名利禄,重视文化传承。通过对比、典故和排比等修辞手法,诗歌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超然态度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体现了曾巩诗歌的典型风格。
意象分析:
- “萧然”:清幽的环境,象征着远离尘嚣的宁静。
- “绝世喧”:尘世的喧嚣,与“萧然”形成对比。
- “笼樊”:世俗的束缚,象征着功名利禄的诱惑。
- “至言”:深刻的言论,象征着对社会现实的洞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萧然”一词形容的是什么?
A. 热闹的环境 B. 清幽的环境
-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态度?
A. 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B. 对功名利禄的超然
- 诗中提到的“徐孺榻”和“郑公门”分别指的是谁?
A. 徐孺子和郑玄 B. 徐穉和郑成功
- 诗的结尾“后代当知李仲元”中的“李仲元”可能是指谁?
A. 作者自指 B. 某位历史上的文化名人
答案:1. B 2. B 3. A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超然态度。
- 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体现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诗词对比:
- 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对比,两者都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超然态度,但曾巩的诗更注重文化传承的表达。
- 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对比,两者都体现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但曾巩的诗更强调对高洁情怀的坚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曾巩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
- 《唐宋八大家文集》:收录了曾巩的文集,有助于全面了解其文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