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4:51: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4:51:44
登封事已遥,大碑摧风雨。
灵坛久销秃,古木中梁柱。
峰峦至此尽,苍石无寸土。
俯视万仞高,悲辛但狂顾。
登封的事情已经遥远,
大碑在风雨中摧毁。
灵坛早已枯萎,
古树的梁柱也不再支撑。
峰峦在此处尽头,
苍白的石头上没有一寸土地。
俯视万仞的高度,
悲伤与辛酸让我只顾狂傲地望去。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涪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与其兄苏轼齐名。苏辙的诗词风格往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熙宁年间,正值作者在洛阳妙觉寺参加科举考试之际,兼有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自身命运的思考,表现出一种对过往辉煌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登封坛》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人生哲思的诗作。诗中以登封为背景,展现了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的对比。开篇即以“登封事已遥”引入,表达了对过去的缅怀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接着,诗人描绘了大碑的摧毁,暗示着历史的沧桑与无情,灵坛的枯萎又反映了人心的冷漠和对神灵信仰的失落。
诗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俯视万仞高”这一意象,展现了对巍峨高峰的敬畏与无奈,表达了内心复杂的情感。诗中“悲辛但狂顾”的结尾,既是一种情绪的释放,也是一种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奈,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与对自身命运的无力感。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意象,展现了历史的沉重与人生的无常。苏辙在这首诗中不仅仅是在描写风景,更是在透视人心,深刻地反映出一个文人对历史、社会、自然的独特理解与感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历史的反思、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人生的无奈。通过对登封的描写,苏辙传达了对过往辉煌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深刻思考,表现出一种悲凉而又充满哲理的情感基调。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通过浓缩的表现,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历史感。
诗词测试
苏辙的字是什么?
A. 子瞻
B. 子昂
C. 子明
D. 子南
诗中提到的“灵坛”指的是什么?
A. 祭祀的场所
B. 书院
C. 古战场
D. 商贸中心
“俯视万仞高”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自豪
B. 无奈与悲伤
C. 喜悦
D. 愤怒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