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3:12: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12:12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洛阳为易水,嵩岳是燕山。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
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
函谷关犹如美玉般的关隘,何时才能回到故乡呢?
洛阳就像是易水,嵩岳则是燕山。
民俗已变,羌胡的语言流行,人们的面容多了沙塞的痕迹。
申包怀着悲痛痛哭,七天以来鬓发已苍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以其豪放的个性和独特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以奔放、清新、飘逸的风格而闻名,常常表现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
《奔亡道中五首》是李白在流亡途中所作,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乱带来的苦痛的感慨。此时正值安史之乱期间,李白身处动荡之中,诗中表现出的情感深刻而真挚。
《奔亡道中五首 其四》是李白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写就的一首极具情感深度的诗。诗的开头以“函谷如玉关”描绘了函谷关的美丽,暗示着他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归乡的渴望。诗句中提到的“洛阳为易水”,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氛围,似乎在诉说着一个英雄的悲壮命运。
李白在诗中用“俗变羌胡语”表现了文化的变迁和民族的融合,反映出战乱对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诗中“人多沙塞颜”则描绘了战争带来的痛苦与苦难,令人感受到深重的悲哀。最后一句“七日鬓毛斑”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真实地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无奈。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对时局的无奈,展现了李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国家动乱和个人命运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社会变迁的无奈,体现了李白心中那份深沉的忧伤与渴望。
诗中提到的“函谷关”象征着什么?
“洛阳为易水”中,易水指的是哪个历史事件?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李白与杜甫在描写家国情怀时有相似之处,但李白更倾向于表现个人的豪情与理想,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两位诗人共同展现了唐代诗歌的丰富性和深度。